近期,一行三会接连出手,整顿和规范相关领域的交易秩序。央行和银监会发文,要求银行系统开展票据业务风险排查;银监会据传利用窗口指导,要求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停止新发分级型理财产品;证监会采取措施,一方面遏制大宗商品市场的过度投机,另一方面严打股票市场上的炒作;此外,保监会对个别险企的投资冲动也出台新规进行防控。这些举动,其核心意图是防控金融风险,将已较高的杠杆率降下来,并推动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今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7%,好于市场预想,一些经济指标也出现明显回暖迹象。这使市场中出现某种乐观情绪,甚至以为中国经济已经触底。然而,这种增速是来自经济内生动力,还是主要依靠财政货币政策的外部刺激,还需仔细辨别。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尽管一定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是必不少的,也是各国的传统做法,但如果刺激过大,就会留下很大的后遗症。三期叠加中所指的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那么,第一季度令人出乎意料的经济增速,在众多因素中,哪些因素的贡献较大?央行公布的《2016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4.61万亿元,同比多增9301亿元,新增贷款额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人民币房地产贷款增加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5亿元。4.61万亿新增贷款中有1.5万亿流入房地产行业,这个数字远超小微企业贷款9109亿元的规模。还有,1-3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2828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4299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大于销售面积。这说明,一季度经济增速的背后,与庞大的货币投放和房地产业的反弹有很大关联。也就是,这一增速,很大程度上是用加杠杆、补库存换来的。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以往的做法常常是实行较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社会总需求。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立竿见影,但也埋下隐患,造成结构调整迟缓,也延缓了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既需要适应新常态,更需要引领新常态,而这则需要从结构调整入手,在适度扩大社会总需求的同时,加大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力度。从这个意义上,就需要创新调控机制与手段,改变过去以投资拉动为主导的惯常做法。然而,不可否认,中国经济中的一些固有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中央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藉此化解中国经济中的那些固有矛盾。
2016年中国的财政为2.18万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创历史新高,使财政政策具有相当的扩张性。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货币政策也趋松,那么去杠杆很可能就没有效果,倒可能使杠杆率进一步提升。2015年犹如过山车的中国股市,大起大落,非但没有给实体经济输血,反而造成大量社会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向股市。伴随着杠杆资金的运用,股价和指数的波动率急剧扩大,不仅给金融系统带来了巨大风险,也造成了中国经济的不稳定。今来以来,曾经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反弹迅猛,一些城市的楼市价格大幅攀升,或明或暗地出现了加杠杆去楼市库存的现象。此外,前期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其中很多是无真实交易的投机交易,从而导致杠杆率的提高。大量社会资金若是进入到投机交易中,造成的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除了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还会导致实体经济发展缺乏必需的资金,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虚弱的基础上。
其实,高杠杆已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据统计,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不断下滑,1-4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5.2%,仅为去年全年10.1%增速的一半多点,;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1%,比去年同期也降低3.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民间投资增速下滑,是一个警讯。这固然不能全归咎于资金的“脱实入虚”,但当前实体经济中不少行业能够提供的回报率过低,导致投资意愿下降,致使趋利性的大量资金“脱实入虚”,追求高回报率。
这次金融监管机构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种类型的投机炒作,意味着货币政策更偏向中性,货币扩张增速可能放缓,把去杠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遏制社会资金“脱实入虚”并不就等于就能驱使社会资金“脱虚入实”。经济下行压力下,如何进一步增强实体经济的活力,从而将社会资金吸引过来,仍然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题目。在这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是根本解决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