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中央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以促改革调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会议从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引导督促央企围绕和突出做优主业,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创新促健体,发展新经济。结合“互联网+”行动和大数据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产业先进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压缩管理层级,力争在3年内使多数央企管理层级由目前的5—9层减至3—4层以下、法人单位减少20%左右;推进降本增效等四个方面,对央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工作提出要求。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央企一直以做大规模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央企更是加快了扩张步伐,大多出现了资产规模迅速扩大的现象。
问题的关键是,资产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带来企业实力、尤其是竞争力的增强,而是建立在负债迅速扩大的基础之上,从2008年开始,资产负债率年年上升,直到2014年11月才略有回落,但资产负债率已高达63.3%。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央企依靠负债扩张的矛盾也开始爆发,违约现象不断增多。仅2014年以来,就有1家中央企业(中钢集团)及3户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兵器装备集团所属天威集团、国机集团所属中国二重、中煤集团所属山西华昱)先后发生债券违约,涉及债券金额84亿元。另外,还有中国铁物及2户中央企业所属子企业也存在债务风险问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规模的快速扩张,进入世界500强的央企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可是,有的却成了年度亏损王。显然,这是大而不强的表现,也是盲目扩张的结果。对央企的强弱好坏,到底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标准,已到了必须厘清思绪、摆正目标的时候。
众所周知,央企被称作“共和国长子”,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如果长子不强,支柱不硬,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也正因为如此,如何让央企从大而不强转向既大又强、强胜于大,就成了下一步央企改革和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关键,成为衡量国企改革成效与结构调整效率的主要标准。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央企改革仍然满足于规模扩张和资产增多,而不讲质量和效益,不顾效率与竞争力,央企改革就会走向死胡同,甚至会带来更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譬如上一轮的煤炭企业整合,就是典型的不讲效率、不顾效果的做法。从表面看,企业的规模扩大了,市场控制力增强了。实际上,企业的竞争力一点也没有增强,反而引发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结构不合理。更重要的,以规模为核心的扩张,还加剧了央企盲目投资现象,使钢铁、水泥、煤炭、光伏、风电、船舶、机械等众多行业都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问题。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对央企“瘦身健体”,无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对央企来说,规模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和枷锁,成为其增强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的桎梏。不仅如此,还对其他所有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形成了障碍,对控制债务风险、减少债务违约带来了巨大压力。必须通过改革,解决央企大而不强、风险隐患严重、运行效率不高、适应市场能力不强、发展内在动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使央企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首先,要解决为改革而改革的问题。对央企进行改革,决不是为了完成改革任务。上一轮改革,所以出现效率不高、效果不佳的问题,就是因为任务观念作怪,把改革当作了政绩。因此,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产权不清晰、政企关系不理顺等。因此,在新一轮改革中,必须把目标锁定在增强央企的市场竞争力、完善治理机制和增强市场意识方面,让企业通过改革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规模可以不扩大,实力一定要增强,竞争意识一定要强化,体格一定要强壮。
其二,要通过改革做强主业。经过金融危机以来的快速扩张,很多央企都出现了规模越来越大、主业越来越弱、副业越来越杂的现象。别的不说,仅房地产一个方面,就有近80家企业涉足。同时,很多企业还把理财、放贷等当作“主业”来做,真正的主业则被搁置一边,被当作副业对待。为什么华为能够做成世界一流企业,央企却不能,就在于对主业的认识,对企业规模和效益的态度。如果央企也能象华为那样,坚持主业不放松,做强的条件更好,得到的政策关怀也会更多。所以,新一轮改革,必须把做强主业作为央企的主要目标。不突出主业、不通过改革做强主业的央企,要么兼并,要么退出市常只有这样,才能使央企的主业意识增强。也只有保持精干的体魄,央企的实力才能真正强起来。
再者,要通过改革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前途。不改革,依靠垄断、依靠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依靠强大的政府背景,央企不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或许还能勉强生存。但是,如果改革了,政企关系理顺了,非市场优势消除了,再不创新,可能就没有前途了。90年代的供销社,以及后来的粮食经营企业等,都是最好的例证。对央企来说,如何通过改革,把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激活,不仅决定着央企的前途,也决定着改革的效率,决定着改革在舆论和公众中的公信力。特别是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央企更应当在自主创新方面走在前面。
最后,要通过改革治好央企的肥胖症。央企肥胖,不仅胖在体量、规模上,还胖在内部治理机构上,管理人员过多、管理层级过密、决策效率低下、内部摩擦过多,都是央企肥胖症的表现。显然,这样的架构,是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的,也是不可能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所以,改革必须立足于解决央企的肥胖症问题,削减管理层次,减少管理人员,增加一线人员,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决策水平,特别要减少管理层次过多、职能交叉现象严重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
总之,要“瘦身健体”,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而改革必须把“瘦身健体”作为主要目标,真正发挥改革的作用,产生改革的效率。只有这样,央企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