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5年中国经济调整的新思路 - 国内宏观宏观经济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 国内宏观宏观经济 > 正文

未来3-5年中国经济调整的新思路

2016-05-23 08:55:44   来源:   

继去年5月的“五问中国经济”一文和今年1月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后,权威人士5月9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一文,谈论了中国经济的12个焦点问题,引起业界极大关注。

在《人民日报》历史上,政要撰稿和集体写作班子笔名在并不少见,但是以“权威人士”的名义发表观点比较罕见,意味深长。历史上,对宏观经济解读的传统权威声音来自国务院相关部委的某些专家或领导,显然这个未具名的“权威人士”并非来自传统的权威渠道。

为什么要非传统的权威渠道发声?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发声?这个权威人士权威到什么程度?也许,你懂得。

抛开这个权威是谁不谈,仅就权威人士发表的观点来看,相比其他主流渠道的经济政策观点,这个权威人士的观点犀利,不掩饰问题,所谈切中要害。

权威人士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这篇文章主要三个观点:

第一,中国经济运行是L型走势,这一趋势不会很短,“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

这个看法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主流观点可以说是某种纠偏。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7%,这一数字虽然是近年来最慢的增长速度,但仍符合市场预期,符合政府目标,IMF也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6.3%向上修正至6.5%。管理层对经济形势比较乐观,中国统计局发言人对一季度宏观经济的评价是“亮点纷呈、好于预期”,甚至表示虽然中国经济从中长期角度一个L型,但短期有可能是阶段性的U型或者是W型。

第二,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短期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同样,依靠金融高杠杆也不能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处理不好,小事会变成大事。”

这个看法对前期宏观经济中的某些刺激性的财经政策敲了警钟。

尽管管理层大谈供给侧改革,但实际情况似乎还是依靠需求端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来维持经济增长。今年第一季度,财政部在加大财政赤字的同时,央行还多次降准降息,使得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达到6.5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多了1.93万亿元,其中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44.75万亿元,同比增13.4%,增速高于上年末和上年同期。信贷流动性泛滥造成了资产泡沫又起,煤炭、钢材、铁矿石等在一个月内价格翻番,一些钢厂和煤矿看到这个行情,纷纷打算复产和扩大产能。比较显著的一个情况是房地产行业去库存,由于是通过扩大信贷杠杆的方式消化房产,这造成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全国房价暴涨,从超级一线到二线城市,房价短期上涨了30%以上。显然,权威人士不同意依靠继续加大杠杆、扩大债务、保护僵尸企业、搞所谓金融创新的方法来发展维持经济增长。

第三,重申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呼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要求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总的意思是做减法,不是做加法,不是通过增加负债的方法来消化产能,也不是通过债转股的方式从形式上降低负债,而是要实实在在消灭掉一部分过剩的产业、淘汰一部分企业。

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框架

权威人士的看法非常重要,因为它可能是未来3-5年中国经济调整的一个总体思路。在这个总体思路下,供给侧改革的框架越来越清晰:

第一,保增长未必是硬任务,减产能才是硬指标

多年来,宏观经济的主要调控目标就是保经济增长不低于某一个目标,过去是8%-9%,现在下降到6%-7%,也许一两年后有可能变成5%左右。但是,对于各级政府来说,保经济增长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投资,保投资最有效和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政府投资项目,政府并没有钱,但政府可以左右银行,于是在实践中保经济增长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信贷规模,换一句话说,就是多印票子,只要通货膨胀可以忍受,印票子就是一个保增长的不二法则。

不管你爱不爱听,其实过去就是这样。但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一方面因为货币的投资边际效益在急剧递减,另一方面,因为政府负债、企业负债和居民负债组成的宏观国民负债已经到了警戒线和临界点。在产能严重过剩和库存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在增加生产,将使得经济陷入更深的泥潭。

可以预见,未来去产能的力度会加大,货币政策难以如以往那样宽松,未来宏观调控风向可能出现更多权衡取舍乃至重大变化。目前,关于中长期潜在增速在5%到6%之间比较具有共识,此刻权威人士表态也明确表示了降低长期增长预期,因此,未来保经济增长6%-7%,未必是一个宏观经济管理的硬任务。那么什么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硬任务?首先就是关停并转过剩的产能,甚至不排除采用行政手段大幅压缩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银行将停止为过剩产能的企业输血供奶。

第二,去杠杆,让货币经济回归实体

中国经济诸多问题其症结在于过去长期扭曲,并非短期刺激需求可以解决,未来的解决之道是调整经济结构,真正增加全社会的生产效率。根据伍晓鹰的研究,从1980年到2010年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年增长率仅有0.5%,而且在金融危机后的三年(2008到2010)放慢到只有年增0.3%,其恶化的原因正源于四万亿量化货币政策的刺激造成的产能过剩。目前中国经济问题似乎千头万绪,但核心问题就是过剩产能环境下产生的金融风险以及债务危机。

过剩产能在实业层面体现的就是各种僵尸企业,不解决这些僵尸企业,经济效率无法提供和释放。在经济和产业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的货币供应不会流入实体,绝大部分的货币还是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吃利差,或者通过各种僵尸企业流入到股市和房市。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实体企业得不到金融资源,反而是那些该淘汰的企业不断从金融体系吸血。

让货币经济回归实体,这个大原则放在宏观经济管理上,会有几个具体解释:1)房地产融资将得到进一步的收紧管理,房价上涨的空间越来越小;2)资本市场将逐渐向市场化方向回归,注册制应该是中期值得期盼的事件;3)债转股将可能拖后或者流产;4)外汇市场将采取更多市场调控的手段

说老实话,要彻底改变货币空转的情况很难,这涉及到我国的金融和银行制度的改革,这也绝非是供给侧改革端能够解决的问题。如何真正让货币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题目很难但必须破题。

第三,从经济增长的数量目标向经济发展的质量目标转变

中国经济在2008年已经错过了一次重大调整的机会,现在如果重蹈货币量化经济的老路,错失的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事实上,无论是供给端的策略还是需求端的策略,只要经济增长依然以数量目标为主,地方经济发展和治理依然以GDP为政绩目标,那么,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目前就已经走到了尽头。因为中国经济需要的不再是GDP增长,不再是基本建设投资,不再是房地产拉动需求,中国已经不缺少这些,中国经济缺少的是经济质量,缺少的是老百姓(603883,股吧)的生活质量,缺少的是社会经济的平衡。

吴敬琏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说,“供给侧改革”应该分成两个词,一个叫“供给侧”,一个叫“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实质是改革。无论需求端还是供给端都不是问题的核心,核心问题是在改革端。说的苛刻一点,中国经济已经十年没有真正改革了,过去一些年所谓改革,其本质和结果就是把社会上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再分配给了很少部分的人。比如说,资本市场,过去10年资本市场是大部分人得利还是极少部分人得利,这个一目了然。股市成为一些人的黑洞,极少数人在资本市场大肆圈钱,结果是让大多数人血本无归。

改革的难点不是没有方案,而是有了方案动不了,因为利益已经板块化。但是,无论如何改革要推动下去,就必须有两个前置条件:第一,放弃定式化的经济增长的数量目标控制,放弃地方政府的GDP政绩目标;第二,改革只能也必须从政府自身开始,各国经济历史千万条,归结到一点,如果要实行市场经济,只有在政府不作为的地方才能长出好庄稼。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