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体经济效益严重下滑、企业不良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银行不良贷款率急速攀升的过程中,债务处理成为一种热门生意。被称作“坏账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AMC),在化解银行业风险的同时,其资产总额和净利润大幅增长。但同时,这类资产管理业务也蕴含着一些潜在风险,需要加以关注。
根据最新披露的2015年年报,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中,中国华融实现净利润16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1%),资产总额达866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3%);中国信达实现净利润140.3亿元(同比增长17.9%),集团合并总资产7139.7亿元(同比增长31.1%),比上年末;实现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140.3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传统类不良资产新增收购851.4亿元,同比增长176.5%。
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收益逆势而飞,引发不少地方政府和市场人士考虑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争相把不良资产打包处理。目前银监会已批准了多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对当地不良资产的经营管理,涉及江苏、浙江、安徽、广东、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多省市,地方AMC数量已超过20家。一些地方政府更是鼓励地方AMC对银行不良资产打包处置,对企业实行债权转股权,对现有资产优良的民营企业进行托管租赁,优化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机构,提高抗风险能力。
但与此同时,一些名义上不是资产管理公司的民间投资公司,也在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将金融机构将不良资产打包,搭配其他金融产品,以理财、信托的方式销售给普通个人投资者。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团队认为,这可能不是个好现象,背后风险需要特别关注。
金融本身就天生不稳定,去年至今发生的几次金融市场动荡,更充分说明了国内金融创新的步伐走的过快,超过了当前国内的经济发展阶段,现有的金融监管机制和能力非常不适应金融产品的不断变化和创新,经济运行因此更加不稳,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难度也上升了不少。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对不良资产打包成各类理财信托产品这类金融产品创新,监管部门有必要对其加强监管,并防止一些僵尸企业利用这种业务“借尸还魂”,并将风险传递给市场中其他主体,特别是要防止这类风险被传递给个人投资者,引发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另一方面还需要看到,依靠中国2001年加入WTO带来的历史契机,以及随后国内经济持续10几年快速增长,都让上世纪末很多本已陷入泥潭的国有企业获得了新生,企业资产也扩大了不知多少倍。为了给国有银行撇账而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当初以极低价格收购的“坏账”资本,也在国内改革红利的作用下不断升值,让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赚了个盆满钵满。
与2000年国家经济整体处于上升期不同,当前的经济环境处于下降周期,整个资本市场和楼市处于挤泡沫的阶段,很多资产价值必然下跌,以往靠不良资产处置大赚利润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对于中小规模的资方资产管理公司和民间机构来说,希望获得以往那样的不良资产处置回报率是不现实的,这方面的盲目投资也风险极大,对此他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也正因为这样,在进行相关产品设计和定价设计时,一定要严格依据市场原则来操作,任何政府干预都有可能导致价格扭曲,导致相关市场主体错判市场并面临更多不可测的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
当前经济环境处于下降期,资产管理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与以往大大不同,相关风险大幅上升而投资回报率日趋降低,小规模资产管理公司对此要有清醒认识。此外,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这类资产管理公司的金融创新产品加强监管,避免风险被传递到其他市场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否则将引起更多金融市场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