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高喊钱从哪里来,一边又上报远高于国家计划的去产能指标。地方在去产能问题上,又陷入了增产能的怪圈之中。
据相关媒体报道,1000亿元奖补资金,如果平摊到180万煤炭职工身上,也就每人5万多元,显然不够,还必须从其他渠道开源。与此同时,在国家下达了煤炭、钢铁行业未来3年至5年内分别压缩产能5亿吨左右和1亿~1.5亿吨的目标以后,地方上报的压缩产能目标,又远高于国家确定目标。其中,河北一个省压减的钢铁产能就达1亿吨,而晋陕蒙三大煤炭主产区要化解的煤炭产能则已经接近4.8亿吨,如果再算上其他省份,地方压减力度远超国家预期。
地方有去产能的决心,当然是好事,也是值得肯定的。前提是,去产能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搞大跃进。要知道,去产能不是上产能。上产能是增加投资、增加就业、增加地区经济发展总量,快一点、多一点,短期内只会有好处,没有坏处。特别对居民来说,可以增加就业和收入。但是,去产能是减就业、减经济总量,不仅关系地方和企业利益,更关系职工利益。特别是数以万计的职工,是去产能过程中的最大难点。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中央下达的去产能目标,地方也象上产能一样,层层加码、级级加压了。难道这些地区真的已经做好了压减产能的充分准备了吗?资金、人员安排等都全部到位了吗?不然,有什么理由上报的指标远高于国家下达的指标。殊不知,国家制定这样的去产能指标,也是经过充分调研与分析,是在全面评估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实力,以及下一步去产能的需要而提出的。地方这样做,是否真的如相关媒体所分析的,是为了1000亿元的财政专项奖补资金呢?如果这样,去产能工作效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并不是一天之内形成的,而是长期以来,地方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讲局部利益、不讲整体利益造成的。特别是前些年大量存在的先建后批、边报边批,甚至建成了还没有得到批准,更是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大量体制外形成的产能,才导致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加剧。
现在,轮到去产能了,如果仍然按照上产能那一套,玩虚假行为,上报一套数据,实际一套数据,甚至还保留一套数据,那么,就会给中央在去产能问题上的决策带来极大影响,使去产能无法做到科学决策,更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去产能的目的,不仅仅是把过多的产能压下来,还必须通过先进技术和工艺的运用,产品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激发需求端的能力和活力。如果仅仅满足于压减产能,而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不提升,去产能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
面对地方上报的去产能指标,有关方面必须认真核查,并与地方签订“军令状”,且必须明确写清楚刚性要求。此次去产能,还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密切相关,与供需关系的持续协调密切相关。如果不能真实反映去产能的实际成果,就不可能使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到位。
对地方去产能的决心不能打击,但是,对可能存在的以争取奖补资金为目的的去产能现象,还要提高警惕,切莫因为这些地区的错误做法而影响去产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