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显示,1至4月份,民间投资下滑趋势明显。5.2%的同比增速相比去年全年10.1%的数据,几近腰斩。近年来,民营经济对GDP贡献已近六成,更创造全社会八成以上就业岗位,民间投资下滑趋势必须引起各方面的警惕。
如果说,世界经济衰退、购买力不足是民间投资下滑的不可抗力,那么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不到位则是人为造成、必须改变的制度性障碍。为此,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一针见血指出:一些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而是“没门”!不知道“门”在哪儿!
民间投资不知道“门”在哪儿,首先是因为一些垄断行业竖起的高墙。国务院2014年就出台了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相关文件,可是绝大多数地方,水电能源、公路铁路、电信运营这类行业,对于民营资本始终无动于衷。中央的创新政策,到了地方就悬在空中:或者因为缺乏细则、无法实际操作,只能画饼充饥;或者惰性使然,懒政怠政,以致良政难施。
不知道“门”在哪儿,也因为在经济下滑时,很多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城市建设、房地产等能够立竿见影的强针剂,而忽视了民营经济集中的制造业和加工业的健康运行才是经济长期健康平稳的基石,以致本就遭遇困局的民营经济缺少必要的支持和发展机遇,无路可走,无计可施。
不知道“门”在哪儿,更因为的一些地方政府和组织对民营经济有着天然的歧视和偏见。要么对民营企业“不听电话、不接材料、不予办事”,制度成本高企;要么在银行融资时区别对待,以致民营经济融资不畅成为老大难。
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民间投资下滑的是数据,更是信心,决不能掉以轻心。树立信心,需要中央政府的耳提面命、不断鞭策、专项督查,更需要地方政府自我检讨、转变观念、强化落实,扎扎实实释放改革红利,创造公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