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金融扶贫调研中发现,随着各类金融机构职能得到有效发挥,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获得很大提高,金融产业和服务创新的步伐也加快推进,而这些都离不开精准扶贫模式的因地制宜和深入创新。
从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地区的经验来看,扶贫模式创新体现在创新担保方式、创新贷款品种和创新协作机制等,从源头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为贫困地区重塑具有成长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技术、信息、融资等方面形成合力支持,才能提升金融扶贫的“造血”能力。
作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广东清远市的“输血+造血+开发式”的经验值得一提。该市推出“农改贷”助推村户整体脱贫,推出“流转易”解决农民抵押物不足问题,并通过推出“移民搬迁项目贷款”及危房改造贷款助力贫困村庄实现安居。
基础金融服务的全覆盖,则正在为金融精准扶贫提供更有效的保障。在湖南省怀化市,“股份合作,共同参与”的模式受到贫困户好评。在该模式下,贫困农户将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到农业公司、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公司和合作社统一管理,入股农民享受股份分红,共同承担经营风险,加快了部分贫困户脱贫的效率。
不仅如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还成为不发达地区的金融扶贫抓手。如甘肃银行将“项目扶贫”作为精准扶贫举措之一,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20亿元,大力支持县乡水利、供热、道路、棚改、文化等新生工程和项目,还依托机构和服务优势,积极开办国开行、农发行等同业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资金“搭桥”和代理支付业务,有效发挥了协同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人才扶贫和金融知识扶贫,也逐步引起地方银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视,而这也正是金融精准扶贫所遇到的两个薄弱环节。总而言之,只有加快推进金融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金融扶贫效率,而这离不开对多方资源的调动和整合,并需要完善扶贫差异化监管制度,放宽贫困地区机构准入政策,推进各类金融资源在贫困地区的均等化配置,以市场化机制确保扶贫的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