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日本除外的亚洲地区增长率为6%。”5月24日下午,摩根士丹利联席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陈艾亚(ChetanAhya)在该公司“第二届中国峰会”的媒体交流会上表示,摩根士丹利将今年的全球经济界定为“高风险、低增长”,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英国退欧,美联储加息节奏,以及新兴市场衰退周期是否超预期。
对于市场关心的美联储加息问题,陈艾亚认为,美联储不会太快加息,美元升值也不会太快,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亦不会太大。原因在于,“2016年上半年,美国GDP增长是1.5%,核心通胀率是1.6%,如果美国加息太快,会直接影响美国GDP增长及核心通胀率”。
而具体到中国,陈艾亚表示,长期来看,中国与亚洲许多其他国家类似,正面临3D问题,分别是Debt(债务高企),Demographics(人口老龄化)以及Deflation(通缩风险)。“一般来说经济转型期需要2-3年,在这三个D里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实施减少债务、抑制通货紧缩,但人口老龄化这个问题没法解决。”
摩根士丹利近期研报称,得益于中国政府的财政刺激,2015年三季度开始进入一个复苏周期,但摩根士丹利预计,此轮复苏周期还将持续3-4个月,到八九月份将逐步放缓,但全年GDP增长率依旧会达到6.5%。
货币、财政、地产驱动出的小周期
陈艾亚表示,亚洲地区经济增长低于历史水平,面临“3D问题”是原因之一。“在我们近期研究的10个亚洲国家中,有7个国家的债务水平占GDP比重高于200%;10个国家中,6个都在快速老龄化,抚养比上升较快;10个国家里,有9个国家出现了PPI上的通缩。”
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应对措施可谓积极。
摩根士丹利研报指出,受国内外需求疲软影响,中国经济在2015年一季度遭遇快速减缓。随后中国政府采取刺激措施,将中国经济从“通缩”边缘拉回一个阶段性的复苏周期。这个2015年三季度开启的小周期,主要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房地产市场驱动。
具体而言,货币政策驱动表现在2014年11月至今开启的6次降息和4次降准,大力度降准降息致使近期M2增速维持在13%-14%,远高于2015年4月份的约10%。
同时,房贷利率在多次“双降”后,下降了近200个基点,加上监管部门多次对房地产市场实施松绑政策,成为中国经济复苏周期的一个新起点。
但更值得关注的,则是中国的财政刺激。
摩根士丹利研报指出,一方面,政府从2015年二季度开始加快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对GDP的占比从2015年3月份至今提高了200个基点。另一方面,预算外财政宽松则体现在政府更大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从2015年的3.2万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5-6万亿元。
财政赤字翻倍至3.8%
2014年以来,资本回报率的下降驱使国内企业走上“去杠杆”的道路。尽管货币政策上大幅宽松,但降低利率带来的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驱使中国政府逐步依赖宽松的财政政策。
据摩根士丹利研报,中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两个措施,已达到财政政策宽松的目标。
一个是加大政府支出。截至2016年3月的前12个月,未经调整的中国政府财政赤字率达3.8%,较上一年同期的1.9%足足翻了一番。其预测,2016年全年,中国政府财政赤字率将达到4%。相比之下,2015年赤字率为3.5%,2014年为1.8%。
二是央行允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债务置换,将成本高于8%的银行贷款等融资换成大约4%的地方政府债券,且5-6万亿元的2016年置换目标,远高于2015年的3.2万亿元。同时,政策性银行还从2015年四季度开始发行特别金融债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该研报还特别指出,中国政府正在鼓励国企在基建上加大投资力度亦属于财政宽松的表现,但由于不在预算内,这些数据无法测量。
陈艾亚表示,中国将会继续走在财政宽松的道路上,但他担忧,目前财政宽松更倾向于支持基建项目,以维持过去那种以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尽管短期内能缓解经济的通缩压力,但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失衡也将因此持续更长时间。”
但他同时表示,近期已有一些好的迹象出现,“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在投资上有一些收缩,这样可以减少部分过剩产能;在产业向更高附加值转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