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有望搭上“顺风车”。
“目前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上仍以双边安排为主,人民币加入SDR,标志着人民币有了走向多边化使用的新趋势。”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
他指出,虽然很多“一带一路”的工程和贸易开始以人民币计价,目前中国已与30多个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继人民币进入SDR之后,各国央行将被动持有人民币,这为推动多边化使用奠定了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搭上“顺风车”
一直以来,人民币长期保持单边升值,一度成为投资市场的“香饽饽”。
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T)于5月2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按照交易额计算,4月份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的排名降至第六位,占据1.82%的市场份额,人民币在去年8月份跃居第四位。
“虽然货币的价值会影响使用意愿,但这并非核心问题。事实上,人民币的国际化满足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长期以来单边升值,但通过人民币的套利交易获利,提升了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不过,这并非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动力,相反,亚洲地区存在的一些特定问题需要以本币化来解决。”曹远征表示。
曹远征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存在货币错配。亚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对外贸易占比较大,这些国家相互之间贸易量非常大,亚洲50%以上的贸易是在本区以内,但是使用的货币都不是本地货币,而是区外货币,主要为美元。
“一旦美元无法稳定供应,流动性出现问题,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都无法进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个问题更加凸显,纠正货币错配,就是本地区交易使用本地区货币,这叫本币化进程。”他坦言道,这就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很重要的原因,它是从跨境货物贸易上开启的,是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他同时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面对期限错配。“一带一路”地区,尤其东亚地区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需要大规模长期资本的支持。但是,流入该地区的资本本身不够,并以短期资本为主。而且由于短期资本的频繁流动,威胁宏观经济的稳定。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短期资本流出,本币兑外币大幅贬值。
“这正是亚投行试图解决的期限错配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长期的资金安排,现有的金融机构都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因此亚投行可以吸引50多个国家加入。解决期限错配,同样必须以本币化的方式来进行。”曹远征表示。
此外,沿线地区存在储蓄和投资结构错配。“一带一路”地区,尤其东亚地区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地区。他强调:“由于本地区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不发达。本地区的储蓄为区外所动员,并反投到本地区,形成储蓄和投资的错配。要纠正这些错配现象,必须发展当地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这也构成了‘一带一路’重要的金融安排,即资金融通,未来本区的货币在此过程中会担当主力。这也是香港以及上海金融中心的责任。”
香港借亚洲债券市场“出力”
他指出,香港应充分把握“一带一路”战略的契机,未来在人民币资本市场大有可为。
“亚洲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股无债,股票市场十分发达。以短期债券为主,缺乏长期债券。从客观情况来看,发展债券市场必须及时在其相对弱小时提供稳定的资金供应,某个亚洲国家因此必须承担国际流动性补充义务。上个世纪,日元本来有很好的机会和条件,但由于在日元国际化过程中一些短视安排而错过了。”他指出。
如果未来亚洲债券市场落地香港,并实现部分人民币化,这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由此,香港将由过去的跨境安排转向多边安排的国际金融中心。他以中泰两国“高铁换大米”计划为例说,泰国可以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并将大米销售的人民币收入用于偿还人民币债券。
去年6月,中国银行已经率先发行了40亿美元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债券,包括人民币、美元、欧元和新加坡元四个币种,用于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分支机构的资金需求。(编辑赵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