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财经评论员吴幼珉撰文指出,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时候,怀疑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成效的人会比较少,社会矛盾也能得到缓和。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多年,但这增长却仍可能是有“水分”的。眼下,这“水分”并不一定指在增长数字上有意作假,而是无经济效益的投资,和滞销或根本就无法出售商品的库存,都被计算在当年的经济增长内。但这些经济增长却无法形成经济福祉。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例如,为了维持增长,政府财政会投资使用率很低的公路、国家资本投资的生产线被闲置,或生产出来的商品无法销售等。
中国已经在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当前中国经济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混合经济体;它的计划经济不仅仅由于政府有充裕的财政资源和国有经济比重大等因素,更有明显的指令经济性质。
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6.5%至7%,是中国政府各部门、各级官员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目标。
这与其他国家预期的增长目标有很大的区别,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会不时修正自己的增长目标。在中国,不到万不得已,政府是不会这样做的。
计划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了几十年,它的混合经济体优势是正面的制度性因素之一。
中国现在的产能过剩以及钢材、煤炭等生产过剩,政府正在希望压缩钢铁和煤炭10%的产量,处置345户“僵尸企业”。
这样的问题几乎周期性地困扰着中国,反反复复,却又像是不容易避免的错误。因为这错误有结构性的因素,即为求达到增长目标,计划经济盲目或错误地进行资源配置所致。
以上谈的是发生在非私营部门的事情。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维持增长的工具,中国近月的经济转强,原因之一是广义货币供应M2的增长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的两倍。
如上所说,货币供应进入公营部门会造成产能和生产过剩。在私营部门,市场却会把资源配置在增值能力较高的资产市场,从而令资产泡沫恶化。
经济增长是收入的增长,是绩效,也会是一个国家的荣耀。但数字上的增长并不代表着一切,还得看增长有没有泡沫,是否可持续等。
安徒生童话《国王的新衣》中的国王不智、虚荣和浪费。当前,西方有人在讨论那里是否也有“银行家的新衣”。
而在中国增长成就的背后,片面追求增长或许也将被追求增长的质量和一个可持续的增长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