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美元指数攀升至近两个月来的高点。相应地,5月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和中间价分别累计贬值1.13%和1.38%,回吐了2月中以来的涨幅;近期中间价波动加大,创下逾5年来新低。《华尔街日报》日前刊文指“中国央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立场松动”,引发海内外投资者关注。在此背景下,人民币贬值压力是否会卷土重来?如何看待汇率机制改革?
在稳定的前提下,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自去年8月11日中间价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几轮剧烈波动,目前运行呈现以下若干新特征:
►中间价形成机制非常透明。央行已经明确人民币中间价遵循“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形成机制。在新框架下,实际中间价对机制定价的任何偏离都会引起市场注意,连续的同向偏离会显示央行引导汇率走向的意图。
►人民币指数的不对称调整。2月中以来的经验表明:当美元走强时,央行大体按机制定价下调中间价,以保持人民币指数相对稳定;当美元走弱时,央行顺势上调中间价,但上调幅度往往小于机制定价的要求。这一不对称操作导致,年初至今人民币CFETS指数累计贬值3.70%。
►增加弹性以总体稳定为前提。在新框架下,人民币对美元呈现更多双向波动,对一篮子货币也在央行因势利导下小幅走弱。但这些调整是建立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的:
•稳定国内预期。在国内经济、政策波动加大,外汇市场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汇率波动是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而非抵御外部冲击的缓冲机制;汇率政策目前不是周期调节的有效工具。因此,央行影响中间价而造成对机制定价的偏离是有限的,汇率变动很大程度上以中美利差所隐含的调整幅度为限。
•稳定国际预期。在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脆弱的背景下,主要经济体已达成避免竞争性贬值、就外汇市场进行密切讨论沟通的共识。中国是今年G20峰会的轮值主席国,人民币加入SDR篮子也将于10月正式生效。在此多边框架下,中国不会率先进行大幅贬值以进一步挤压全球需求。
在第2和3季度,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可能增加,但不会出现大幅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