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一位久居香港的北京学者:香港经济为什么感觉不行了?》,文章指出,近来,一些内地人士认为,香港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形态上已全面落后,唯有和深圳联合发展才有明天,但这其实代表了不少深圳甚至内地很多人对香港的偏见。
近来,有很多内地人士看衰香港发展。在他们看来,香港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形态上已全面落后:经济上,在制造业离开、又没有高科技接力发展的情况下,过度依赖地产和服务业,已经无法有未来;政治上,因为被西方长期洗脑,无法真正实施一国两制,更无法与内地融合;民众眼看着被大陆赶超,仍然孤芳自赏,看不到自己的问题。香港被深圳超过指日可待。结论是:回头是岸,与深圳联手发展一个港深大都市,才是有想象力的明天。
但王缉宪觉得,这不是香港的现实,而是对香港的偏见。而这些典型的偏见,来自内地民众可以看到的关于香港的报道及他们短期到访香港留下的印象。
为什么大家都感觉香港经济不行、看不到前途了呢?
王缉宪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通常会将香港与内地城市(如深圳、上海、广州)做比较,比较的结果就是香港在爬行。但香港是一个发达经济体,经济基数大,发展慢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香港政府一直没能下决心改变“积极不干预”政策,因为这被认为是香港过去经济成功奇迹的基石之一,直至去年梁振英提出将这个政策调整为“适度有为”。
香港缺少研发传统,资本都涌向中短线回报最好的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以及将大量资金投放到中国内地以及近来的东南亚、越南等地。慢慢地,香港经济的宏观结构改变,晋升机会越来越少,但跳槽的人很多,据称也是人们对今天社会不满的起因之一。
另一个更显性的变化,香港发展过度依赖旅游业,但旅游品质却在下降。随着内地民众到港旅游大增,两地民众矛盾爆发。内地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容易被媒体放大,而香港一些旅游业从业员的培训和旅游业管理跟不上需求,伤害了香港的旅游声誉。
在“积极不干预”政策下,政府一个财政重要来源,就是卖地、地租,以及对已经卖出的土地使用权收取根据市场波动调节的物业租金——差饷。卖地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税收转嫁,这种依赖土地经营城市的方式,从香港蔓延内地很多城市,是利是弊见仁见智。
从经济结构上说,香港与深圳如今进入两个完全不同的轨道。深圳与香港差别(不是差距)越来越大,是指这两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越来越不一样。深圳成功转型为一个以网络和电子科技为核心的制造业基地。相反,香港经济中九成以上的国民产值来自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