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年金总监李连仁
我国企业年金规模已接近一万亿元,为了有效保值增值,企业年金战略资产配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外大量研究表明,90%以上的投资收益来自战略资产配置。但企业年金战略资产配置的效果,似乎不是非常明显。这是因为,企业年金法规规定的投资范围,实际上起到了战略资产配置的作用,绝大部分企业年金计划的投资范围,都基本参照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
2004至2011年初,企业年金投资范围要求是货币类不低于20%,固定收益类不高于50%,权益类不高于30%。由于固定收益类不能高于50%,投资管理人一般倾向于配满固定收益类,货币类收益有限,持有20%的最低仓位为主,因此权益类的配置比例相对较大。这种资产配置,会造成投资收益的较大波动。如2007年股市大涨时,企业年金收益率可以达到41%。但在股市低迷的年份,投资收益就会较差,如2008年和2011年两个年份,企业年金平均收益均为负值(-1.83%、-0.78%)。
2011年1月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人社部11号令)发布后,这种不利局面出现改观。固定收益类上限达到95%,且可以通过债券正回购放大40%的杠杆。货币类最低比例降低到5%,避免了大量货币类资金的低收益。这样权益类配置比例就可以根据股市的情况灵活增减。2014年行业平均配置权益的比例约7%左右,2015年权益类比例也不高于15%。同时政策上逐步放开了债权计划、信托计划等非标资产的配置,这部分资产收益不随资本市场波动,也降低了企业年金收益的波动性。2012-2015年,企业年金平均收益分别为5.68%、3.67%、9.3%、9.88%,没有任何年度亏损,2015年甚至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战略资产配置,是企业年金受托人的职能,投资管理人更多是战术资产配置。在实践中,企业年金法人受托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战略资产配置方案。总体而言,约90%以上的客户均接受法规框架下的标准配置方案,并结合资本市场的前景,对权益类比例做适当的控制。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跟随大部分委托人的选择,容易获得市场平均收益,但不能自主评估、控制投资的风险和预期收益,适用于中小型企业年金客户。
少数大型专业的企业年金客户,会要求根据国际通行的战略资产配置模型,进行量化测算。以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为例,是基于投资组合和资本市场理论,核心原理是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如何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这需要对大类资产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测,而实证表明过去的收益率并不能代表未来,因此实际投资结果可能与模型预测产生偏差。
同时,传统模型下的风险和收益是匹配的,更适合相对收益型客户。但问题在于,企业年金委托人对风险和收益的需求是不匹配的,总体希望是低风险、高收益。如每年度都不能亏损,每年度都要高于银行定期存款收益、高于市场平均收益。
资产配置,本质上就是风险和收益的权衡。按理财角度,可以把风险分为五类,全部投资股票的视为最高风险,全部投资货币类的视为最低风险。企业年金权益类上限为30%,其风险处于最低到中间的三档,即使最高权益类配置的企业年金计划,其风险也不是理财市场上最高的。由于委托人普遍厌恶风险,大部分的选择是风险最低和较低的两档,选择权益类配置比例到30%上限的委托人,已经屈指可数。这种选择的后果就是,放弃了企业年金长期较高收益的可能。
以香港强积金为例。香港强积金六大类可选基金中,选择比例最高的是风险程度最高的股票基金,为40.6%,其次是风险程度中高的混合基金,为37.7%。过去一年收益率,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收益率是最低的,甚至为负。但累计到过去三年,混合基金就是最高的,其次是股票基金。如果从2000年强积金成立起计算,股票基金年均收益率是最高的4.1%,其次是混合基金3.8%,完全胜出其他类型基金。
企业年金是长期资金,员工在退休前,除了有限的两种情形外,是不能领取的。所以最终累计收益较高,才能有效提升员工养老金的价值,中间过程的波动,只要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从香港强积金和国内企业年金实践看,委托人应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以换取远期更好的增值。
同时,应积极考虑为员工提供自主投资选择,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相应的投资产品。对于不愿意个人选择的员工,企业仍可以代为统一选择,为避免代理责任,企业可以设定低风险的默认投资策略。对于临近退休、即将领取养老金的员工,应统一转入低风险投资产品,以确保养老金的安全,保障退休金储备的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