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十七大明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践路径,再到十八大深刻、全面阐述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都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一定要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道路。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速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重要抓手。
西方发达国家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历程以及我国走在改革开放前发展很快的苏南地区的发展实践,都告诉我们:革除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要素分配不公的弊端,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环境,鼓励城乡居民踊跃参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地制宜地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型战略产业,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的方针,补齐现代化农业发展短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城和乡村发展互通、互动,相互依存,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
2015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前十位中,江苏占六个县市。其中江苏的苏州市占四席,昆山位列第一,张家港和常熟分别列第三、第四,太仓位居第七。江苏的江阴市、宜兴市分列第二和第九。这些地方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最快,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别缩小最明显,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城市人口做加法,农村人口做减法,农业占比继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占比大幅度提升,人均国民收入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地实施动态调整,支持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他们共同的经验是产业支撑城市发展,城市带动产业发展,产城结合,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子越走越宽。
没有产业作为支撑的城市建设,前景一定会令人堪忧,不仅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即使勉强建立起来也难免遭遇衰败凋敝的厄运,更谈不上发挥对乡村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所谓“空城”、“鬼城”无一不证明发展产业、优化结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城市产业的高度集聚,很难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密集汇合,拓宽城市产业多元发展的空间,实现增加就业岗位,扩大中等收入的人群,把城市经济全面活跃起来。城市经济不繁荣,财政收入不增加,城市承载能力不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受限,高效快速增长的工业和低效慢速发展的农业以及长期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影响,这些因素导致的城乡差别将会长期存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必然要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