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国经济出现的一些负面因素,接连引发国际评级机构关注。
标普近日发布数据称,去年受评中国内地房企的整体债务同比激增21%,虽然融资成本有所降低,销售回款改善,但房企债务情况仍继续恶化。实际上,标普今年已11次下调内地房企评级,而现如今房地产对于中国经济的负面效应,已在国内引发多方讨论。
债务问题不仅存在于房地产行业,根据标普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因低利率和公司举债促使债务激增,中国债务与GDP之比已攀升至232%;5月10日穆迪亦公布,涵盖所有行业在内的中国债务已经增加至GDP的280%左右。同时,两家评级公司双双下调了中国评级展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亦提出警示,其在结束磋商访问后对中国经济发言称,中国的企业债务总规模已达经济总产值约145%,不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都非常高,剔除影子银行的债务敞口,保守估计企业债务问题将令中国银行业潜在损失达到GDP的7%,当局须针对企业债务风险尽快采取措施,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尤其严重的是国有企业,其债务占比高达55%左右,这远远超出其在GDP中22%的占比,且国有企业利润还低于私营企业。
当然,无论是标普、穆迪对中国评级的下调,还是IMF对于债务问题可能引发危机的警示,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够全面和失之偏颇,如中国债务结构以内债为主,有着较高的“安全系数”。不过,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之下,企业利润缩水、债务增加、偿债能力降低,已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一大潜在风险点。
至于如何处理企业债务,首先处理债务与处理不良资产紧密联系,不良资产在实体经济中对应的是过剩产能和过多库存,因此需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而这三者正是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重要内涵,可以说,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改革,对于处理债务问题作用最大。
同时,因为中国企业债务问题国企占比较重,因此,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让市场化的“出清机制”在国企中真正发挥效用,同样迫在眉睫。
此外,对于信贷增速过高需采取谨慎态度。企业债务,尤其是国企债务率偏高,直接原因即是信贷增速较高,企业获得贷款相对简单。去年以来一二线城市房价交替上涨,房地产市场“地王”频出,即与货币供应宽松关系较大。正如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所言,“货币供应过多了,不是带来物价的上涨,就是带来资产价格的上涨”。
实际上,决策层对此心知肚明,此前权威人士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即多有提及,针对供给侧改革与国企改革的政策也频频发布。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改革推进不尽如人意、信贷增速居高不下,以及房地产等行业“加杠杆”。出现这类情况一方面是改革的固有阻力,以及经济稳增长相伴随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推进供给侧改革,解决产能债务难题,至今没有一个专门的高级别领导小组来统筹。
目前,供给侧“三去一降一补”中,去产能由工信部和发改委、去库存由住建部、去杠杆由央行牵头,虽然这种模式有其优势,但一项任务往往涉及几个部委。同时,去产能、去库存等任务方面虽各自出台了相关政策,但仍缺乏一个通盘考虑的整体方案。
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急需成立一个高级别的领导小组,有一个通盘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行动规划,可以协调各部委之间利益和调动各方面力量,来统筹解决产能、债务等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