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国家可以温和去杠杆? - 国内宏观宏观经济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 国内宏观宏观经济 > 正文

有没有国家可以温和去杠杆?

2016-06-24 08:31:24   来源:   

编者按:中国会成为第一个温和去掉企业杠杆的国家吗?可能但很难。可能,是因为中国的企业杠杆中有大部分属于国企,因此和政府杠杆有相同之处,有可能实现有序下调。很难,是因为中国经济体量庞大,无痛转型很难实现。而温和去杠杆比较容易出现的两种悲观情况是:经济刺激过度、资源错配持续、雪球越滚越大,埋下硬着陆隐患;或者是改革过慢,经济在夹缝中求生存,成为了如日本一样的“走不出来的20年”。我们指出日本去杠杆时期的三点政策失误,而当今的中国似乎有重蹈覆辙的风险。

1、历史上有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温和去杠杆?

我们分析了自1930年以来全球43例去杠杆的案例,发现36个案例是危机倒逼、刺破泡沫的形式去杠杆,而仅有7例是渐进式的温和去杠杆。有趣的是,这7例温和去杠杆的案例,或者去掉的是政府杠杆,或者是通过外需大幅提升做大经济去掉杠杆。而通过本国力量去掉私人部门杠杆的案例中,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避免危机。

2、杠杆形成与下降的完整周期

国际经验表明,杠杆的形成与杠杆的下降,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衰退期,经济下滑,杠杆激增:私人部门与政府部门的负债率攀升至高点;真实GDP增速迅速回落甚至出现负增长。该阶段持续1-2年。

第二阶段、私人部门去杠杆,政府部门加杠杆:私人部门杠杆率下滑至低点;政府部门托底经济大量举债、政府杠杆迅速攀升;经济经历下滑后企稳回升。该阶段持续约4-6年。

第三阶段、经济回升,政府部门去杠杆:随着真实GDP保持较快增速,政府部门则开始了漫长的去杠杆化进程。该阶段持续时间较长,为10年左右。

我们将上述的三个阶段,比喻成一个人的收入与消费的三个阶段便更好理解。

第一阶段:一个人在变穷,但依然自认为很有钱,于是收入虽然下降,但消费依然上升。即GDP下滑、杠杆率攀升。

第二阶段:终于资不抵债、宣告破产;从此努力工作,攒钱还债;收入增加,债务下滑。即危机爆发,杠杆下降,GDP企稳回升。

第三阶段:收入继续增加,回归富人心态,消费增加;即GDP稳步上升,私人部门杠杆率上升。

美国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已经经历了第一个和第二个周期,正在步入第三个周期。预计伴随美国经济企稳,政府将开始降杠杆。而中国目前刚经历了早起衰退期,将要步入第二阶段的初期,私人部门去杠杆,经济下行。

3、去杠杆的三个必要条件:刺破泡沫、政策强刺激、提高生产效率

从历史经验看,成功去杠杆的三个必要条件:刺破泡沫、政策强刺激、提高生产效率。这三个条件对应上述三个阶段,分别是每个阶段能否成功的核心要素。其中刺破泡沫往往伴随危机,成为了去杠杆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危机的作用在于打破消费惯性、回归理性。杠杆高企是由于收入与消费的不匹配。对于居民而言,是收入与消费的错配;对企业而言,是投资与产出的错配。当债务严重超过收入,理性的做法是减少消费和投资,然而大部分投资者是追涨杀跌,大部分消费者是惯性驱动,直至泡沫破裂。通过自律的行为有序的调节错配现象,是个小概率事件。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温和去掉私人部门杠杆。快速的刺破泡沫是纠正资源错配最为有效的方式。在这一阶段,泡沫破的越彻底,日后经济触底反弹的机会越大。

政策强刺激是保证经济不瘫痪的必要因素。从成功去杠杆的案例来看,政策的力度要够大,方向要正确;也就是让对的钱去对的地方。如果政策过于温和,无法力挽狂澜托底经济;如果政策的方向迷失,没有鼓励新型产能而是托底僵尸企业,这只能让资源错配日益恶化,将经济推向硬着陆。因此政府刺激的核心点在于力度和方向。

最后,提高生产效率是所有国家去杠杆的最终解决办法。只有经济增长,收入多于债务累计,杠杆才能降下来。而前面提到的刺破泡沫和政府托底,可以快速纠正资源错配,让对的钱去对的地方,这是为经济复苏提供可能性。只有前两个阶段成功了,经济才可能复苏。

4、中国是否能创造历史,成为第一个温和去掉企业杠杆的国家?

好消息是,中国的企业杠杆中,具有一定的政府属性。具体而言,企业债务中有近70%为国有企业债务(包括地方融资平台)。历史经验看,政府有序去杠杆要比私人部门容易的多。如上文所述,杠杆高企,是因为收入与支出的错位。政府与企业的区别在于,政府可以控制自己的收入(税收)与支出(政府消费和投资),因此当政府有意愿去杠杆的时候,往往比私人部门容易的多。因为中国企业杠杆具备了一定的政府属性,中国去杠杆有避免危机的可能。

坏消息是,中国经济体量庞大,无痛转型很难实现。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去掉企业杠杆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盈利,使旧债得以偿还、新债得以优化配臵。而政府注资、债转股或是金融创新,并不能改变投资能力下降,回报率变低的事实,治标不治本。正如上面讲到的成功去杠杆的三个要素,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经济增长;刺破泡沫和政策强刺激,都是为经济增长创造条件。在中国,只有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才是最终出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想纠正消费和投资惯性带来的资源错配而又不经历剧痛,这是很难做到的。

对于大型经济体温和去杠杆比较容易出现的两种悲观情况是:政策过度保护过剩产能行业、雪球越滚越大,埋下硬着陆隐患;或者是改革节奏过慢,经济在夹缝中求生存,成为了如日本一样的“走不出来的20年”。

我们认为,中国目前和日本去杠杆时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在附录一中,分析了日本试图温和去杠杆而最终导致20年经济低迷的三大主要原因:(1)政府托底僵尸企业,资源没有得到最优配置;银行为僵尸企业注资,最后成为僵尸银行;(2)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削减员工的方式去杠杆,而非产业升级投资转型,从而导致了通缩和经济低低迷。(3)政策刺激力度不够。

5、中国去杠杆时期,政策怎么选,经济怎么走,资产怎么配?

综上所述,温和去杠杆,似乎是个两全其美、皆大欢喜的提议。然而,这对一个国家的消耗甚或大于一次危机的打击。我们认为,中国虽有其特殊性,但依然要遵循经济和市场规律,想要成功去杠杆,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刺破泡沫纠正资源错配;政府托底提升信心;提高生产效率、经济复苏。

目前投资者比较担心去杠杆力度加强可能引发金融系统瘫痪、经济硬着陆。我们认为,中国政府目前有足够的能力拯救金融系统。我们参照麦肯锡在2015年2月对中国债券市场所做的压力测试:中国接近半数的实体经济债务与房地产相关,其中居民房地产相关债务达到了1.8万亿,房地产行业债务大约在2.5-3万亿之间,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其他行业,如水泥,钢铁,债务大约在2-2.5万亿之间,政府部门与房地产相关债务规模在2.2万亿。中国超过8900家开发商贡献了接近15%的GDP以及28%的固定资产投资。假设有一半的房地产债务违约,有40%的房地产相关行业债务违约,这将产生3.2万亿债务无法偿还。如果政府出面偿还这3.2万亿债务,政府杠杆将由目前的40%上升至70%,远低于发达经济体政府部门101%的杠杆率。

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在依然有能力托底经济的时候,允许过剩产能行业问题快速暴露,纠正资源错配。如果继续将有限的政策空间用在基建和托底僵尸企业,这不仅会错失去杠杆最有力的时点,还会为未来经济埋下巨大隐患。

从政策面看,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应收缩过快,但着力点必须放在新兴产业而非大搞基建和托底僵尸企业。放水是必要的,但要引导水去对的地方,而非大水漫灌。从经济走势看,伴随去杠杆力度加大,经济将持续承压。但对经济触底反弹的预期要比稳步下台阶更有利于投资。因此,我们预计短期承压,长期利好。

从大类资产配置看,经济下行,信用违约加剧,安全资产将受到追捧,建议配臵长端国债,减持过剩产能行业信用债。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