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重组得到了省政府和国资委的大力支持。”华菱钢铁(000932.SZ)高管在回答投资者关切的问题时如此表示。
3个月前,华菱钢铁公告拟进行资产重组事项并停牌。18天前,资产重组方案的轮廓逐渐清晰。
根据披露的《框架协议》显示,这次重组方案将包括三部分,华菱钢铁将钢铁业务有关资产及负债出售予控股股东华菱集团;华菱钢铁向包括财信金控、华菱集团在内的交易对方发行股份购买金融及节能发电类等盈利能力较强的资产;同时,华菱钢铁还将向特定对象定增募集配套资金。
这意味着,若重组顺利完成,华菱钢铁的主营业务将从钢铁转变为金融。对于操刀这场重组的湖南省国资委,“着力推动财信金控集团参与华菱钢铁重组整合,大幅提升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已经成为其2016年的重要任务之一。
日前,湖南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了省里对于这一项目的支持,“这一项目由副省长直接牵头主导”。
事实上,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国资系上市公司收购控股股东或同一实际控制人旗下金融资产的案例至少已有9起。而这9个上市公司的类型也很相似,大部分皆为两年亏损的*ST股,并且主营业务集中在钢铁、石油、房地产等行业。
收购金融资产层出不穷
“国资系上市公司很多属于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行业,盈利能力较差,而金融资产往往是同一控制人旗下盈利能力最强的资产,因此注入金融资产对旗下壳资源进行整合成了普遍做法。”北京一位业内人士认为。
此外,在这9个案例中,金融资产注入的具体路径也有所不同,值得关注。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9家国资系上市公司计划收购控股股东或同一实际控制人旗下的金融资产。
除了4家为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ST股外,浙江东方、陆家嘴、苏州高新的主营业务均为房地产行业,而重庆钢铁及华菱钢铁均属钢铁制造业。
梳理这9起案例,央企主导下的资产重组有三例,分别为*ST韶钢、*ST金瑞、*ST济柴。
其中,*ST韶钢拟出售公司全部钢铁业务资产,收购其控股股东宝钢集团旗下的金融业务资产。不过,该方案在6月13日被终止,*ST韶钢表示,“相关金融业务资产规模较大且涉及上市公司股份,审批和操作程序负责,因此决定终止重组。”
5月末,*ST金瑞公布资产重组方案。根据相关协议,交易完成后,*ST金瑞将持有五矿资本100%股权,并通过五矿资本间接持有五矿证券99.76%股权,五矿经易期货99%股权和五矿信托67.86%股权。若重组顺利推进,*ST金瑞将成为五矿集团旗下的金融资产上市平台。
6月中旬,中石油旗下的上市公司*ST济柴宣布,重组标的初步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控制人中石油直接或间接拥有的昆仑信托、昆仑金融租赁等金融行业资产。
除此外的6例重组均为地方国资的资产重组。如重庆钢铁拟收购重庆渝富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金融类资产;陆家嘴拟以现金方式收购陆家嘴金融发展集团100%股权;浙江东方拟购买其控股股东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的相关金融资产;以及前文所提到的华菱钢铁与财信金控进行资产重组等。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今年以来上述资产重组层出不穷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深化国企改革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推动非上市资产进行证券化,放大国有资产价值,也可以为后续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平台。第二,金融资产目前都属于稀缺资产,作为优质资产可以改善上市公司资产结构质量。第三,金融资产非常依赖充沛资金,若金融资产装入上市公司,就可以为金融资产扩张提供稳定充沛现金流。在这三方面因素作用下,央企和国企旗下的金融资产纷纷通过注入上市公司的方式实现证券化。”
路径研究:模式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案例中,金融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路径各有特色。
其中,重庆钢铁与华菱钢铁的模式较为相似,均由地方国资委主导,与地方金控平台进行重组,置出盈利能力较差的钢铁资产,注入非上市的金融类资产。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2016年年初,湖南省国资委即将旗下的各类金融资产打包,成立了湖南财信金控集团。而财信金控就是此次华菱钢铁重组的交易对手方。湖南省政府对于华菱钢铁的重整非常重视,此次重组由一位副省长直接挂帅牵头推进。
公开资料显示,财信金控成立于2016年1月21日,注册资本为35.44亿元,旗下拥有湖南信托、财富证券、吉祥人寿、湖南省资产管理公司、湖南联交所等全资或控股子(孙)公司25家,其中金融及类金融企业15家。
而浙江东方、*ST舜船和陆家嘴的收购方案较为相似,都是上市公司收购其控股股东旗下的金融资产,且不涉及上市公司原有资产的置出。
“目前来看,这些资产重组案例基本都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或直辖市。地方国资委是否有足够实力去操刀重组,拟注入金融资产的质地是否优良都是影响最终重组结果的重要因素。”沈萌表示。
事实上,从*ST韶钢终止资产重组以及浙江东方变更资产重组方案可以看出,目前监管层对于金融资产,特别是类金融资产上市的态度仍较为谨慎。
“前期经济高速发展时,遗留下很多金融方面的风险,会不会借着金融资产证券化传导到资本市场,这是监管层态度审慎的原因之一。”沈萌说。
另一位券商并购人士则向记者表示,监管鼓励“脱虚向实”,即鼓励上市公司发展实业,因此对于收购金融资产并不鼓励。“特别优质的资产会放行,一般并不看好。”该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