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变化取决于转型带来的新的增长动力与传统增长动力衰减之间的差值。
上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经济上半年数据中,有些主要指标表现靓丽,超出预期。
首先是二季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与第一季度持平。其次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816亿元,同比增长6.4%,而去年同期是下降0.8%,似有见底的迹象。第三是房地产去库存超预期,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7.9%和42.1%。第四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总额上半年同比下降3.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公布的另一组数字当中暴露出中国经济的隐忧: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幅在2015年还是两位数,今年上半年已经降低到2.8%。东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步下降32%,尤其需要警惕。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经济体,中国经济过去和将来的增长都会依赖投资。民间投资增幅下降预示着经济增速很可能进一步下行。
短期经济指标变化并不改变我们对中国经济中长期走势的看法:在传统的经济增长道路上,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升,企业接二连三地失去竞争力,表现为利润下降、关门跑路案例增加、银行贷款不良率升高等。这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到了转换道路的时候。微观案例和宏观经济指标都显示:不断有企业走上新的增长道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变化取决于转型带来的新的增长动力与传统增长动力衰减之间的差值。
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还是很大,下半年还是会面对“稳增长”的压力。“稳增长”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延缓传统增长动力衰减的速度,另一类是促进新动力的诞生速度。对短期增长来说,这两类方式的效果没有差别。但是,对长期增长来说,这两类方式的效果差之千里。
政府掌控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在“延缓传统增长动力衰减”方面投入的资源多了,在“促进新动力诞生”方面的投入必然减少。同样,全社会的经济资源总量也是有限的。转型升级意味着资源从失去竞争力的企业和行业退出,投入到新兴的有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中去。用一句俗话来说,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与这个进程相对应的GDP走势,必然是“探底—回升”的曲线。
既然规律如此,我们必须接受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探底。如果新动力诞生得快,“探底—回升”曲线是V型;如果不够快,则是U型。如果新动力没有诞生出来,结局就是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