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陆续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有人看到了“稳中有进”,有人则看到了“下行压力”。类似地,对于金融业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的实际增速(6.7%),到底代表了理性的回归还是风险的暴露,从不同视角出发可能得出不同结论。尽管对数据的解读可能存在分歧,但如果纵观数字背后精彩纷呈的现实世界,不容否认的一个共识是:我们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正运转在一个不确定性大幅增加的环境里,必须加紧改革和调整的步伐,以应对不断发生的对既有体系的挑战。
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史无前例地大面积负利率政策、美联储摇摆不定的加息政策、英国退欧后的复杂前瞻等构成我们无法绕开的外部不确定性来源;而三期叠加、新旧动力转换、过往积累风险的逐渐释放等因素更是强化了来自内部的不确定性。高度不确定的环境很容易造就的一个后果就是视野和行为的短期化倾向,这已经在我们的经济和金融体系中有清晰呈现。例如,目前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还不到去年增速的1/3,这显然与企业家投资意愿下降、投资信心不足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在万众瞩目的万科股权之争中对参与收购的万能险的疑虑,核心问题也源于对这类产品期限过短而蕴含的“短借长投”风险的担忧。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下变“短看”为“长看”、“短做”为“长做”,重塑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信心,已经成为一个亟须直面的难题。
可喜的是,今年以来已经看到不少朝着“长期化”机制建设的努力,不仅仅表现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监管机构在互联网金融、私募基金、银行同业业务等领域都开展了规范和整顿工作,资本市场出现了首家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而被退市的公司、第一家因欺诈发行退市的公司。保险业也终于出手整治产品的短期化问题。根据新的监管规定,存续期限不满1年的短期产品禁止销售,1—3年的中短期产品限制性销售。在这一规定下,万能险这一本来在美国属于终身寿险进化产品而在中国变形为短期理财工具的产品,有望恢复其本来面目,从而为中国资本市场贡献真正的长期资金。
当然,上述措施只是起步,在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还远远不足以“变短为长”。未来应特别注意以下要点:其一,创造一个更加开放、拥有更多选择权、更有弹性的经济和金融体系,一方面能给市场主体更多的选项,另一方面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进行风险分散。例如,面对严峻的企业债务问题,应允许多元化的债务处理主体和多样化的债务处理工具参与进来。其二,已经推进的市场出清与规范治理措施切忌虎头蛇尾。例如,债券市场刚性兑付的打破、违规公司的退市之路已经开始,应该坚定地执行下去,给市场以明确预期,该重组的重组,该清算的清算,不能半途而废。其三,加大增量改革的力度,通过增量市场的发展化解存量风险。例如,今年以来,与五大发展理念相契合的绿色债券、熊猫债券获得了飞跃发展,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新亮点。
简言之,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表现出了鲜明的深水区改革特征。尽管困难重重,“欲渡黄河冰塞川”,但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塑造不确定环境下的新“长”态,“直挂云帆济沧海”仍然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