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赴安徽、四川、湖北等地调查发现,多数试点中小城市已经全面放开农民进城落户,但在“零门槛”前农民落户意愿普遍不高,有县城2015年农转非仅200多人。随着农村户口“含金量”逐渐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在城市买房、工作、生活,但选择把户口留在农村。
熙熙攘攘的人口流动中,利益一定是最直接的驱动。“农村有块地,城里有快递”,段子里的笑侃,是农民即便身在城里,却仍然不愿意落户城里的重要原因。现在,还发生不少城里人想方设法弄农村户口的“逆城镇化”。2010年在浙江义乌发生的195名公务员户口“非转农”事件,还据说当地民间流传着“义乌一个农村户口价值百万”说法。由此可见,土地利益的最大化,让农村户口有了巨大的粘性。
农村的空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绝大部分农村,都存有宅基地荒芜的现象。很多房子,久无人住,已接近于残亘断瓦、青苔贴墙的危房,其情景和《聊斋》中的场景几无二致。即便如此,房屋主人却抱着“风物长宜放眼量”信心。在他们看来,歪东倒西的农村老宅,未来很可能会因为拆迁或者转让,而让自己获益不校虽然说不上这个日子会何时到来,但村里人“抱着土饭碗等金主”的心态,却是相当的笃定。但这种观望,却是土地价值的巨大浪费。
现在,农民进城落户几乎是“零门槛”,但进城并不意味着彻彻底底的身份转换。农村户口,依然是农民获取更多安全感的依附。这其中,既有故土难离的情愫,还有“点土成金”的期盼。但城镇化已是不可逆的大潮,未来农民数量必然会有着循序渐进地减少。在“此消彼长”之间,如何让土地完成价值升华,完成农村土地改革向市朝方向推进,而非无限期的观望,这既稀释了农民“恋栈”农村户口的粘性,也是对城镇化的更好落实。
现阶段的政策,是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不过,国家鼓励土地流转,却已有些年头。其中,众人最为关注的是宅基地入市的亦步亦趋。对于占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70%的宅基地而言,释放出它的含金量,从而兑现出农民真正进城的底气。当然,前提是别误读成“可以自由买卖,并让城里人跑到乡下来做屋子”。
不能说农村户口只是张皮,关键是看到挂靠在上面的核心利益。农民也要增收,农民也要致富。站在他们的一亩三分地上,去放长他们的利益链条,让其踏踏实实地走进城镇,才是牵挽各方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