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透过经济增速放缓的表象,认识到背后的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的本质。应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转变为发展的实际动力,政策着力点从围绕粗放的数量增长转变到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上来。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给我们展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在孕育,未来的政策重点应当围绕新动能培育而展开。
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在孕育,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区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稳步推进,无论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发展环境的完善,都将进一步促进投资并提升服务水平,形成不同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并逐步突破各省区趋同的结构特征和发展模式。
二是新经济发展加快。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二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了11.8%,比一季度加快了1.8个百分点。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不断出现。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28.2%,网络约车、在线教育、医疗等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产品保持较快增长。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还表明,上半年日均新登记企业1.4万户,比去年1.2万户有所提升。
三是服务业发展加快。2015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第一次突破50%,达到50.5%。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同比增长了7.5%,占GDP的比重达到5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9.7%;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8个百分点。换言之,服务业成为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内需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四是就业情况比较稳定。就业是提高家庭收入的源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从统计数据看,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7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71.7%。从失业率看,全国大城市的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2%左右,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在5%左右。换句话说,全国就业情况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
统计数据还表明,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这一“五大任务”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从去产能看,上半年煤炭产量下降9.7%,粗钢下降1.1%。从库存情况看,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3月末减少了2100万平方米。从去杠杆情况来看,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从降成本角度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成本略有下降。与此同时,发展质量也在改善。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从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空气质量看,各地的蓝天天数增多,表明经济增长在转型。
总之,我国上半年的经济,正如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所说,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并为完成全年经济目标奠定了较好基础。
未来的政策重点仍应放在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如高速行驶的汽车要拐弯一样,放慢速度是必然的;但调方向、踩油门等仍不可少。对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言,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必须透过经济增速放缓的表象,认识到背后的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的本质。应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转变为发展的实际动力,政策着力点从围绕粗放的数量增长转变到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上来。
将城市群的建设和城市化质量的提高作为增长的源泉。我国初步形成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珠江城市群和长江中下游等城市群。经国务院批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20多个。满足发展质量提高的需要,应加快基础设施投资,重点从城市、园区的圈地扩张转变到城市下水道、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等内涵提高上来,切实改变城市“内涝”的多发现状。
构建有系统、多层次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让市场在创新中起决定性作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简称“云大物移”)技术的发展,为“双创”、“众包、众创、众筹、众扶”创造了条件;可促进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和智慧城市的发展,从原材料、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转变到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上来,保持农林水、扶贫、科技等领域的投资,以起到对冲工业调整的下行压力,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惠及民生。加快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既稳增长又惠民生,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绿色发展的投资需求巨大,节能环保降碳应成为重要的投资领域之一,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脱钩”,使经济增长的“重量”更轻、环境质量更好、产品中的毒物含量更少、生活环境更宜居。随着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的不断改善,各类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扩大,可及性提高,可以有效改善民生,促进商品、资本、信息、人才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内外联动多赢发展。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效应增强。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渠道,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并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各方面创造条件。推动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和自贸区的发展,华南、西南九省及香港、澳门两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区域合作机制,各地也在创建自贸区,应探索新常态下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