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暴雨连连,不少城市出现了严重积水,成了“东方威尼斯”。现在国内城市日趋现代化,很多地方都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暴雨袭来,城市成为一片泽国,一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被戳穿了。
为什么有些城市每逢暴雨就会遭一次淹城之痛?值得反思的是,暴雨来了反思种种不足,暴雨过后又“好了伤疤忘了疼”,这种态度才是年年看“海景”的根源。
近年来,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逐年提高,可是,“逢雨必淹”现象却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很多城市忙着基础设施建设,其实未必真“基础”,不少城市管理者对各种“形象工程”偏爱有加,很多城市的建设发展,往往注重打造耀眼的形象名片,竞逐“形象工程”出手阔绰,动辄将大马路、大喷泉、大广场、大剧院等当作城市建设的“标准配置”,而建设民生项目却是囊中羞涩,虽然楼越盖越高、霓虹灯越来越华丽,但城市仍然是小雨小淹、大雨大淹。很多地方连排水、防洪的问题都未解决,却先上了地铁项目,甚至“亮化工程”花的钱也比排水、防洪多。
由于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城市有关规划和建设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带来的降雨变化估计不足。盘子越做越大,很多原本低洼的地方被开发,正是这些地方,成为积水重灾区。
应该承认,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埋在地下的管网工程确实不显眼;与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相比,地下管网的社会效益显现比较慢。但是政府没有理由忽视地下管网建设。“暴雨淹城”警示城市建设应该多向“下”看。
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上建设无疑让繁荣和政绩一览无余,能引起更多关注。而排水管网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隐蔽工程很难让有关部门用心。城市积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发展方式存在的重视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的问题。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名言至今仍对我们有现实的意义。巴黎、伦敦等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是高效的“地下公共廊道”;赣州建于宋代的城市排水系统能使城市千年不涝,这些都值得借鉴。
当暴雨淹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当我们纷纷在城市里“看海”的同时,也许这考验的不仅仅只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而已,它更多的是在考验我们的整个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是否真正考虑到这些自然灾害的威胁?这兴许考验的更是我们的良心了。
我们期待更多的城市建设管理者能从教训中获得认识,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政绩冲动”,多一些放眼未来、科学和谐的规划意识;少来些涂脂抹粉,多打牢基础设施等根基,让市民群众生活在没有“暴雨淹城”的城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