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从银行体系角度来讲,可以把互联网银行理解为银行体系的一个增量,传统银行的发展可以理解为存量,谈两个观点:
一、增量是衡量变革的方向之一。我们最近在研究“十三五”期间银行业转型发展方向问题的时候,一个基本的看法是向互联网学习,原因就是其契合了“十三五”规划中一个重要的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互联网银行在服务客户端(B2C)这块有明显优势,虽然由于一些政策限制,目前只能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融资贵的问题。再有,增量出现以后,会刺激存量进行调整和变革,这本身从整个银行体系效率角度来讲是一种提升。
二、增量的中短期发展空间取决于与存量的关系。换言之,民营银行或者互联网银行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更多取决于监管层,取决于决策层怎么权衡如下的关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益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即是否能接受银行体系的重大变化,是否能接受商业模式乃至控制权的变化。去年金融所对五家民营银行做了调研,感觉网商和微众是一类,另外三家是传统银行,刚才提到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远程开户问题,个人认为,从技术层面,刷脸开户能解决真实性问题,解决不了自愿性问题。但根本问题在于对银行业总体冲击的担心,邮储银行有四万个网点,不加限制地推远程开户,会不会使网点从银行业巨大的资产很快变成负债?这种冲击可能非常巨大。所以说,互联网银行中短期的发展空间,取决于跟传统银行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合作共融,互联网银行做平台,通过分享、服务客户,与它合作的银行也能有所获益。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杂音,比如去年8月微众推APP之后不久,招商银行就把合作停了,原因很简单,APP只能进不能出,只要第一步绑定了招行卡,第二步就会把钱从招行卡转出来,这就是直接挑战,冲击银行的核心负债,这需要考虑。
另外,刚看到一个数据,美国互联网银行经历了20年发展,规模也只占整个银行业资产的4%,未来中国互联网银行发展会对整个行业带来多大挑战,了解一下美国的经验可能对我们有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