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6.7%,在全球经济一片低迷之下,6.7%的增速应该算是不错的状况。不过,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至2.8%,比1-5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成为上半年经济一个明显的缺口。不仅是增速下滑,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1.5%,也比去年同期降低了3.6个百分点。
据媒体称,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引起国务院领导的不满。有文章甚至这样写道:“民企喋血痛哭,国务院震怒北京出击”。其实,媒体大可不必如此煽情,因为民企没什么人真痛哭。实际上,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就在走下坡路。经过了近几年的艰难转型不果之后,很多民营企业都死掉了,还哭什么?即使还勉力支撑的,恐怕也是欲哭无泪。虽然本届政府上任后努力推动简政放权,但去掉绑在身上的绳索,与身强力壮地发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中央文件里肯定了民企发展、国务院也在推动为民企减少束缚,但民企发展的基本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实质进展很小,在部分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
中央强调政府改革要壮士断腕,但政府改革到底要改什么?在我们看来,一是要限权,即政府限制权力,给市场更大权力;二是要放松,对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放松管制,增大它们自由投资的空间;三是要公平,对民企和对国企要一视同仁,创造公平发展的环境。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再不实质性地推动政府改革,中国经济就要重回社会主义了,而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人员曾了解到,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项目和融资安排中,根本就没有考虑民营企业的参与问题。
中国虽然搞市场经济多年,但真正体现市场化的改革,近年早已迟缓甚至停滞。以民企为例,许多民企死掉了,还有没死掉的,很多也已成为国有经济的附庸,要么是国有企业的附庸,要么就是国有银行的附庸。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感慨,市场经济在中国,实际上变成了“没人管的经济”;国有经济在中国,变成了资源经济。不改革就倒退,过去只是一种传说,现在则已显露无遗。
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改革的问题,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谁来影响资源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早已指出,今后改革的方向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一正确的改革方向,在实际的执行中则进展缓慢,显得步履蹒跚。政府和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中仍然占有主导性的地位。
在长期跟踪研究国企改革的陈功看来,国企的核心就是资源经济,国有企业抢占的都是资源,包括金融资源、矿产资源、人才资源等等。但这种资源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在经济下滑的时候首先滑坡。在去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下行之中,国企资源经济的特点表现得一览无余。2016年1-5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收入、利润同比继续下降。1-5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171598.4亿元,同比下降0.6%。其中,中央企业103988亿元,同比下降1.7%。地方国企67610.4亿元,同比增长1.2%。1-5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8373.9亿元,同比下降9.6%;中央企业与地方国企的利润同比都下降9.6%。
对于这样依赖特殊资源的国有企业,你能指望它们在出现问题时扛住事吗?如果国企不干资源经济,它们能够干市场竞争呢?显然它又干不了。因此,在本质上,所谓的国企其实就是一种“剥削经济”,是靠“剥削”社会资源的一种企业形态。在陈功看来,现在保国企,其实主要是保的国企干部队伍,保的是一群人而已。
资源经济体现在很多方面,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都与金融资源有关。以高铁制造为例,看着是标准的制造业,实际上这是金融资源,没有大量的资本投资,根本干不出来;如果没有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配套,高铁制造干出来也没用的。因此,很多投资都是仰赖金融资源的产业。
民间投资的下滑显示了中国经济中市场化不足的问题,而国有企业则从另一端显示出非市场化因素在中国仍然很有市场。国企改革和政府改革,最终都要体现在市场化上,体现在让市场来配置资源。一句话,资源经济应该让位给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