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针对的是中国制造,去“僵尸企业”也是如此,究竟中国制造问题出在哪里?近日,在北京召开的主题为“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自主创新”的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话题再次被提出。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段永纲指出,应该让良币驱逐劣币,让中国制造回归本源。
中国制造里贡献最少的是“中国质造”
23日,由科学技术部指导,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质量协会、科技日报社、新华社瞭望智库、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与第一届相似的是:在探讨如何走向制造强国之前,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及商界人士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
不久之前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对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巴西、印度共9个国家的2012—2014年制造强国指数进行分析。里面提及的规模发展、质量效果、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四项指标,美国鹤立鸡群,德国和日本紧随其后,中国和其他国家处于与前两阵营有明显差距的第三阵营。以上4家2014年制造强国指数分别为161.05、123.59、122.23、96.36。
在此次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张纲就这份报告表示,在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的得分中,规模发展贡献率最高,占比最高;其次是结构优化;第三是实体发展;得分最低的是恰恰是质量效益。“这说明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张纲提到,比如说中国的出口商品单价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也是以价格优势赢得竞争,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更多以质量优势赢得竞争。”
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董事长斯泽夫同样认为对于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值得好好反省”。他指出:“'去产能'说的是中国制造,去'僵尸企业'还是针对中国制造。过去制造业确实辛辛苦苦地为中国经济发展出力,现在这些却也是制造业惹的祸,应该去思考问题的根源。”
“自主”比“创新”更重要
对于中国制造业出现的“大而不强”的问题,与会的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段永纲表示,对假冒伪劣制造者而言,以最小的成本生产出相应的产品,获得出相应的利益是其首选目标;对部分消费者而言,以更小的付出获得其所需要的某种产品的功能,也容易忽略质量的安全。“再加上法律的不健全,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助长了这一做法,这就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从而影响了中国制造的品质。”
格力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也表示,诚信应该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根。她还尖锐地提出,如果企业不努力,政府给再多的政策也没用;“创新”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是在于“自主”。
而根据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到2025年中国要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此前建言政府制定这一政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在会上指出,“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建设制造强国,聚焦的五大工程其中之一是工业强基工程,但中国制造却缺少核心关键共性技术。“中国很多高端装备的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如我们国家的高档数控机床70%到80%都依赖进口,它们所配套的数控系统90%依赖于进口。”柳百成建议,中国企业应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强创新能力及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用的作用,组织联盟,各司其职,协同创新。
此外,张纲认为对制造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四个方面的质量创新:质量技术的创新;质量管理创新;质量基础建设的创新;质量文化创新与工匠精神培育。段永纲则表示:“不应该是劣币驱逐良币,而是要让良币驱逐劣币,才能让中国制造回归我国历史上那些值得骄傲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