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是国企改革的关键月份,种种进展表明,顶层设计基本结束,具体“施工”动作已经开始。这一轮改革看点很多,而究其关键,则在于能否建立企业预算硬约束,这是完成此前30年国企改革未竟之功的根本。
近期改革动作密集。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此前,国务院国资委宣布,由中国国新、诚通集团、中煤集团、神华集团出资组建的国源煤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运行,作为央企煤炭资产管理平台配合化解过剩产能,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自本月以来,国旅并入港中旅、中粮重组中纺,以及第二批央企改革试点密集落地,央企层面的各项改革正全面铺开。
总体来看,眼下正在进行的国企改革遵循着两大思路:一是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推手,优势企业之间的重组,比如南车北车,其主要目的是做大规模,增强全球竞争力;二是以过剩产能行业为主的重组,其主要推手是供给侧改革,这种重组是以结构调整为主,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宝钢和武钢的重组是后一种情况的典型代表,房地产业重组也是要去库存。
此外,在“管资本”方面,国务院国资委继2014年7月选定中粮集团、国投公司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后,今年初再选择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开展“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至7月14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进一步扩围,新增神华集团、宝钢、武钢、中国五矿、招商局集团、中交集团、保利集团等七家企业。而“资本投资”与“资本运营”有所区别,概而言之,前者更关注产业战略控制,后者更关注资本流动。
综合看来,下半年国资体制框架和产业结构调整改革进程将加快,在重组整合、垄断行业混改、实现“管资本”等领域有望破局,部分央企及地方国企改革的思路将逐步明确。
“管资本”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因为“管资本”的思路便于导向国企改革的核心难点——建立企业预算硬约束。
从历史来看,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放权让利,还是90年代以来的产权改革,并未触及预算软约束这个核心。不断出现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弊病,近些年来愈演愈烈,追本溯源,可以发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国企预算软约束。
只有预算硬约束,才可以让国有企业成为一个正常企业,而不是一个特殊企业。对于一个普通民营企业而言,超越预算约束的投资行为意味着将自己置身险境,很可能坠入深渊;但是很多国有企业如果支出超过了其预算约束,还是会得到各种外部帮助,政府往往最后出面兜底。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预算软约束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困境,相反,使得国企竞争力越来越弱——债务不断上升,同时还恶化了市场竞争环境,通过挤占资金推高了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最后还扭曲了国企的行为模式,因为亏损了就能够获得补贴,那自然不必去费力获得市场的认可。
中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主导中国经济命脉的国企改革,是其中关键一战。而国海证券一份研究报告直言:“目前市场普遍对于国企改革的预期比较低,主要还是认为核心环节推动难度大,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种直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担忧。此番改革,能否以坚定的决心导向建立国企预算硬约束,关乎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