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13日在天津举办的2024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上,港口经济成为与会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港口经济发展迅速,但目前仍以基础性传统产业为主,未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产业,港口经济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
港口吞吐量是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的“晴雨表”。交通运输部6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5月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4.9%,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8.8%。
今年以来,天津港来了不少“新朋友”。年初开通的“智利—天津车厘子直航快线”火爆出圈,8300吨智利车厘子进入京津冀主要果蔬市场。“船边直提”卡车抵达港区后,从卸船到装车、出闸,仅需45分钟便可将车厘子运往京津冀的水果市场。
今年5月,京津冀地区首条直航南美洲东海岸班轮航线开通,12艘14000标准箱船舶周班运营,可使天津至巴西的交货期从原先中转的54天缩短至40天,冷箱装载能力提升81%。此后的10天内,天津港又先后新开通了美国东海岸航线、直航中美洲航线。
天津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天津港集装箱航线总数达147条,其中“一带一路”航线66条。今年上半年,天津港集团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48亿吨,同比增长3.1%;集装箱吞吐量1188万标箱,同比增长4.6%,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在博览会上,山东省港口集团展厅讲解员鲁港轩介绍,“山东省港口集团从‘一群港’到‘港口群’,积极推进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鲁港轩说,整合后的山东港口,形成了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众多内陆港为依托的格局,打破了过去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的桎梏。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院长刘昕在会上发布的《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发展报告2024》,对我国59个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其中,港口经济是指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依托和利用港口的各类产业的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呈现“一核、两区、多片”空间格局,形成了以上海、苏州等城市群为“一核”引领,以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为“两区”协同发展,以环渤海区域、东南沿海区域、西南沿海区域“多片”共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增加值达到6.2万亿元,占这些城市经济总量的13.4%,与2022年相比,规模增长1929亿元。其中,长三角区域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增加值占到全国海港城市的44.7%,是我国沿海地区港口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分产业看,去年海港城市一产、二产、三产中港口经济的占比分别达到了15%、22%和8%,体现出港口对一产、二产的显著支撑作用。在第二产业内部,石油煤炭及其它燃料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港口经济规模位居前五位,占比均分别达到11.6%、9.8%、9.6%、9.6%和8.7%。
报告认为,目前我国港口经济主要类型还是以基础性传统产业为主,面临科技含量较低、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产业链较短、集群化发展较少等现状。
报告显示,未来,我国需要聚焦新质生产力,以港口为战略资源,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港口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与会的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真虹认为,发展临港经济是发展港口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摆脱单纯追求港口吞吐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港口带动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使港口以更高效能、更有韧性、更便利的服务,形成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他说。
此外,与港口发展紧密相关的海事执法也需要转型升级。中国船级社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仲源说:“我们采用5G一体式远程智控安全帽作为智控系统的终端设备,并还研发了搭载AI算法的智控主平台作为强有力的后台支撑,以及一款手机App作为智控安全帽的延伸应用,形成海事执法智控系统,彻底解决传统船舶安全检查的短板痛点,推动海事现场执法进入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