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关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相里斌作报告时表示,总的看,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面临新风险新挑战,也迎来新机遇新空间,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激发更强劲的高质量发展动能。
挑战和机遇并存
相里斌表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
报告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认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包括显著制度优势、坚实产业基础、广阔市场空间、丰富人才资源等。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兵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当前由某些西方大国蓄意引发的诸多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我国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汇聚前行力量、积累博弈经验、提升过坎能力。”
在体制优势方面,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件大事、要事。
在需求优势方面,要坚持做强国内大循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多管齐下,综合发挥“居民增收”“以旧换新”“设备更新”“营商环境”等政策效能,把潜在市场转化为有效市场、把落后市场转化为领先市场;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最新成果,加速商业化、产业化进程,让新技术、新产品及时惠及广大消费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供给优势方面,要立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基本路径,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强化原始性、颠覆性创新,聚焦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人才优势方面,要科学认识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动生育、医疗、教育、养老、社保等领域改革创新,形成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体系;要全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激发企业家精神营造“愿干”“敢干”“能干”“大干”的政策支持氛围。
与此同时,也需不断巩固新质生产力基础与条件优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向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一要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突破技术瓶颈。通过“揭榜挂帅”机制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推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二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以“链主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模式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三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设计,推动数据共享与开放,提升创新效率。
科技创新效能持续提升
我国科技创新效能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报告显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在2024年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均居前五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突破。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全产业链实力进一步增强,2024年集成电路产量增长22.2%,出口额超过1.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大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等一批国产高端装备投入应用。C919大飞机实现三大航全面运营,累计承运旅客超200万人次。
“尽管我国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实力进一步增强,但集成电路产业链是一个‘木桶效应’特别明显的产业,因此,未来需要优化‘短板’环节的‘建’‘补’‘固’‘强’。”王海兵表示,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针对先进工艺、关键设备、设计软件、高端材料等“短板”,在全国层面制定选择性产业政策,利用财政补贴、税收激励、市场准入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突破难题。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共性平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才培育等“短板”,因地制宜制定功能性产业政策,实现对集成电路产业创新活动的普遍性支持。
王海兵提醒,在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陷入“赶超陷阱”。而随着技术创新、材料创新的加速演进,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的部分领域已经出现“轨道跃迁”及“换道超车”的可能,因此,未来发展规划中要留出一部分资源在这些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
“我国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成效突出,后续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过程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整体竞争力迫在眉睫。”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报告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2024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达16.3%。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居全球第一。
“在产业布局方面,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规划产业集群。”袁帅认为,例如,在长三角地区,依托其完善的制造业基础和强大的科研实力,打造高端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在中部地区,利用其丰富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工业机器人企业要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紧密合作,为新能源汽车生产提供定制化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方面,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质量。工业机器人要具备更强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新能源汽车要提高续航里程、安全性和舒适性。此外,还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报告提出,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技术革命性突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
报告介绍,截至2025年4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4亿吨,累计成交额440.5亿元。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和超低排放改造,2024年单位GDP能耗降幅超过3%。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19.8%。2024年,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输送绿电超4000亿千瓦时,为全球提供了80%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关键零部件。
“在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的大趋势下,我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能源结构转型成效显著,未来进一步提升节能降碳效率和成果、完善优化可再生能源体系意义重大。”袁帅表示,针对重点行业,要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例如,在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采用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高效节能电机等,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加强能源管理,建立完善的能源监测和管理体系,实时掌握能源消耗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能源浪费问题。在完善优化可再生能源体系方面,要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储能技术研发,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和波动性的问题,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还要完善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和消纳机制,确保可再生能源能够顺利接入电网并被有效利用。
而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我国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升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势在必行。王海兵认为,一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尽管遭受到某些西方大国的打压、遏制,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仍然广泛存在,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太空探索、深海开发等领域,主要国家间、企业间及民间科技合作潜力仍然巨大,因此,我国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二是积极搭建全球创新平台。一方面,努力与更多国家、更多组织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平台,打造全新国际科技治理秩序;另一方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设立专项资助基金,主动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搭建以我为主的全球创新平台。
三是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持续提升我国制度型开放水平,特别是充分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优势,通过制定更高标准的经贸规则以及赋予创新资源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加便利的跨境流动举措,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