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站在新起点上,需要持续攻坚克难,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永葆“国企姓党”政治本色 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力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要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化政治引领,始终做到同心同向。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把党的领导和党建工作同生产、经营、管理有机结合,确保国有企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强化思想引领,始终做到同频共振。扎实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理论成果转化为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实践成效。
强化组织引领,始终做到融合共进。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公司治理体系,把党组织嵌入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并落实党组织在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有效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等作用,实现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
突出“主责主业”经营特色 持续提升价值创造力
围绕国家战略,紧扣主责主业服务中心大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中彰显国企担当、体现国企作为、作出国企贡献。
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资产运营型国有企业经营得好,不仅有利于提升平台载体能级,完善产业配套功能,导入大量科创项目、人才项目,还有利于撬动社会资本,集聚更多资金投资地方重点发展领域、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生产制造型国有企业经营得好,不仅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贡献可观的税收收入,还有助于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成为推动民生可持续改善的“压舱石”。民生建设是国有企业应负之责,在面对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安置房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保本微利项目时,国有企业应当主动托底,承担民生保障“压舱石”角色。通过深化改革,在算好平衡大账的前提下,勇担社会责任、勇挑民生大梁,让更多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成为推动债务科学化控减的“稳定器”。通过资产重组、股权整合、业务集中等方式实现资本优化布局、资源优化配置。充分放大资产资源集聚集约优势,减少同质化竞争“耗损”,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增强盈利能力,有力支撑债务控减。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深化改革,真正实现国有企业市场化运作。
强化“在商言商”市场角色 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
国有企业作为经营主体,要把准“在商言商”“在企言企”的角色定位,在市场搏击中强筋壮骨、发展壮大。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地方发展大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争当创新发展排头兵。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积极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在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中,塑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竞争优势。
着力增强市场盈利能力。围绕转观念、闯市场、壮筋骨、增效益、促发展等要求,推动产业链整合,实现专业化经营,持续提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等经营绩效指标。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清理处置无效资产,着力提升低效资产质量。
着力增强风险防控能力。科学制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范围、额度标准和程序流程,着力预防决策失误风险。加强法务管理,对各类合同、协议、章程等加强合法性审查,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加强财务风险管控,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内控机制,防范资金断链风险。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以安全生产“抓得紧”保障企业发展“走得实” 。
砥砺“真抓实干”作风底色 持续提升队伍战斗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必须强化锤炼过硬作风,打造一支能征善战、业绩出色的高素质国企干部职工队伍。
加强制度建设。科学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市场竞争策略和内部管理方略,着力改进传统管理方式,推动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之路。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持续深化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和内生动力。
强化考评激励。突出实效导向,牢固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打通双向用人通道,把优秀人才选到国企,从国企选优秀人才。建立健全国企改革发展系列政策和绩效考核方案,大力营造“人人做业务、个个作贡献”的浓厚氛围。用好“三项机制”,不断增强干事创业、敢为善为的动力,激发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活力。
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引导,树立担当典型,该履行的义务带头履行、到位不缺位,该承担的责任主动承担、担责不推责,推动各项举措方能落地落实。凝聚各方合力,创造敢干、敢为、敢闯、敢首创的良好条件,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行稳致远营造良好环境。
(作者:邹家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唐寒彬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