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四五’,聚力促发展”系列评论之二 质量筑基强产业 匠心护航新生活
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线,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十四五”以来,我国市场监管部门以系统思维构建质量安全治理体系,从源头准入到过程管控,从企业赋能到风险化解,全方位筑牢产品质量防线。一组组攀升的数据、一项项扎实的举措,不仅守护了亿万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更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加速转型,为质量强国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产品质量的根基在源头,严格的准入管理是防范质量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优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与CCC认证体系,通过动态调整监管目录织密安全网。将冷轧带肋钢筋、安全帽等6种关乎工程安全与生命防护的产品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使许可品类增至14类27个品种;把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等15种新兴风险产品纳入CCC认证,让强制认证目录扩展至17大类106种。这种应管尽管的调整,精准对接了产业发展与安全保障的需求——从建筑工程的钢筋强度到骑行出行的电池安全,从高空作业的防护装备到日常使用的电器产品,每一项准入标准的完善都意味着质量底线的提高,从源头上遏制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企业是质量责任的主体,只有让企业真正“懂质量、会管理、守底线”,才能实现质量水平的根本性提升。市场监管部门出台的工业产品生产和销售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以清单式管控破解企业质量风险防控“不懂、不会、不准”的痛点,推动质量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通过明确责任链条、规范管控流程,引导企业建立全员、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当企业从“要我提质”转变为“我要提质”,质量提升便有了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质量安全监管既要“防未然”,更要“治已病”。“十四五”期间,市场监管部门以精准监管破解重点领域质量难题,用硬核举措守护民生安全。通过每年发布重点监管目录,实现监管靶向精准;对133万余家企业、285万余批次产品开展监督抽查,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抽检网络;累计召回汽车3647万辆、消费品3467万件,形成缺陷产品退出的闭环机制。针对老幼病残孕等重点群体,连续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聚焦新兴风险,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这些举措精准回应了社会关切。从儿童玩具的安全性能到家用汽车的制动系统,从老年人用品的适老化设计到电动自行车的防火性能,监管力度的持续加大,让质量安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质量提升既要“严监管”,更要“善服务”。市场监管部门深入推进质量技术帮扶提质强企行动,累计帮扶企业达37.6万家。在浙江台州,通过建立雪地靴检测共享实验室、开展标准培训,推动区域产品一次性过检合格率从60%跃升至95%;在重庆,针对电动摩托车产业推出“四个一体帮扶”,助力“重庆造”更好“出海”;在山东滨州,通过专利赋能与认证激励,让商用厨具产业专利数量突破千件。与此同时,产品质量可靠性提升实践让故障率持续下降,2105万名群众从质量安全教育中受益,形成了企业提质、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彰显了质量变革既强产业又惠民生的双重价值。
从《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印发实施到具体监管举措的落地见效,“十四五”期间的产品质量提升之路,既是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升级之路,也是监管体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的变革之路。37.6万家企业的质量跃升、千万量级的缺陷产品召回,这些数据背后,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理念的深入人心,是市场监管部门的责任担当,更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坚实步伐。
面向未来,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产品质量提升仍需持续发力。唯有坚持严监管与优服务并重、守底线与拉高线并举,才能让更多优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持续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让品质生活之花开得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