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乐成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学习领会好、研究阐释好、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深刻认识新型工业化理论的重大意义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深刻阐明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重要原则、重点任务、方法路径,蕴含着坚定理想信念、鲜明政治导向、深远战略思维、真挚人民情怀和科学思想方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认识把握这一创新理论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从历史逻辑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了不懈探索。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党中央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等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强调“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这一系列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化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特别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
从理论逻辑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新型工业化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我们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等新论断新观点,从根本保证、价值取向、生产和需要的关系等方面,形成了许多重大理论成果,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
从现实逻辑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科学行动指南。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更加稳固,制造业“强起来”的步伐持续加快,制造业由大到强跃升的势能不断累积,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既有难得历史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自觉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新型工业化行稳致远。
二、加强对新型工业化重大问题研究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即将开局,编制好“十五五”规划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加强重大问题研究,为编制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一)关于形势研判
形势决定任务。综合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比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引发产业发展模式、企业形态等的深刻变革。如何抓住先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再有,全球技术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同时技术发展又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并防止出现“技术踏空”,需要对技术发展演进规律和趋势有深刻的把握。再比如,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面临的安全风险挑战增多。如何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筑牢安全发展底座,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对面临形势要认真研判,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产业的发展,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直面问题挑战,改革创新,破浪前行。
(二)关于“强筋壮骨”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制造业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仍然突出。当前,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经济体推行“再工业化”,推进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我国制造业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制造业必须筑牢”,“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面向未来,制造业发展必须苦练内功、在“强筋壮骨”上狠下功夫,要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夯实产业基础;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新突破,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要在培育优质企业上取得新突破,培育造就一大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以及众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营造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生态;要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规则、规制、标准等方面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唯其如此,我们才有能力、有底气应对复杂局面,任凭国际风云变幻,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乱云飞渡仍从容”,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三)关于价值创造
现在我国工业生产规模已经很大,部分产品产量甚至超过了全球的60%、70%,同时随着我国人口增长拐点的出现,钢铁、水泥等产业规模已经达到峰值,传统“低价、走量”规模扩张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坚持以优争先、以质取胜,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高质量的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要顺应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通过科技引领、数字赋能、质量筑基、文化铸魂、品牌增值,推动制造业由规模扩张重点转向价值创造,提高增加值率,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比如,工业设计运用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将其注入中国产品、塑造中国品牌,对于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前一段时间爆火的拉布布(LABUBU)就是典型例子,凭借可爱造型和个性设计等,成为顶流文创产品。强化价值创造是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涉及发展观念的转变、发展模式的创新、发展路径的优化,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真正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四)关于发展动力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和可持续性。目前我国一些传统动能正在减弱,新动能尚在培育和壮大之中,还不能完全弥补传统动能下降的缺口。202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约13.4%,与传统产业80%左右的占比比起来,还只是小块头。动力从哪来?要靠创新、靠改革。从深化改革看,当前制约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经营主体活力的难点问题、危及产业安全的风险问题还不少。比如,数据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但目前我国数据资源利用不足,制约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的卡点堵点问题依然突出,数据采集、流通交易和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标准不完善、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数据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有待完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数据权属界定不明确,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相关制度有待细化。加快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的任务很重,同时也意味着潜力还很大。要深入研究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机制,打通堵点卡点,充分激发发展动力。
(五)关于安全保障
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已有的成果也可能化为虚无。我国工业发展正处在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面临的矛盾和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比如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风险、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风险、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带来的风险,以及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把防风险放在突出位置,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牢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理念,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加强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跟踪研判,及时完善应对预案,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行动有力。防范和化解风险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大课题,要深入研究、抓实抓牢。
(六)关于行业治理
一段时期以来,部分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突出,对企业经营、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国际合作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引发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产业、企业的培育可谓千辛万苦,而非理性竞争毁掉一个企业、毁掉一个产业,可能就在一夜之间,我们绝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抓行业必须抓治理,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推进行业治理现代化,“十五五”时期应该有大的进展。要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标本兼治、系统治理,突出坚持依法治理,突出强化行业自律,突出落实监管责任,突出提升服务能力,着力完善制度机制、优化产业生态,不断提高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行业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要加强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提升效能。
三、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理论学习研究走深走实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无止境。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持续做好新型工业化理论学习研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扎实做好新型工业化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理论阐释要以深入研究为基础,研究深入,阐释才能透彻”。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丰富多彩的新型工业化实践,大力加强新型工业化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阐释。一要深入研究新型工业化理论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理论观点,深刻揭示其重大论断、重要命题的理论背景和学理依据,为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提供学理支撑。二要研究阐释新型工业化理论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系统分析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理以及引领带动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运行规律等。三要树牢开放视野、世界眼光,跟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态势,加强对国外工业化发展实践与理论动态的研究,阐释新型工业化理论对全球工业化的贡献。
(二)加快构建多方参与的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工作格局
加强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集思广益、开门问策。一要发挥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的作用,完善“1+7”新型工业化智库机制,组织开展重要论述的系统解读,围绕重大理论问题开展联合研究。二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作用,健全协作机制,汇聚高校、党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研究部门等研究力量,坚持集中攻关和长期研究相结合,搭建理论研究共同体平台,拓展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的广度和深度。三要加强与地方、企业的互动研究,联合开展调研,以实证研究滋养理论创新,不断提升创新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三)加大创新理论的宣贯力度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传播就要跟进一步。要在宣传阐释上下大力气,进一步凝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一是办好《新型工业化》期刊。《新型工业化》是部党组决定创办的期刊,也是部机关刊物。要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把政治性摆在首位,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和时代价值,着力加强内容提升和形式创新,聚焦热点焦点问题策划专栏专刊,把期刊办成一份理论水平高、影响力大、可读性强的国家级权威期刊。二是策划推出典型案例集。紧扣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深入挖掘各行业、各地区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通过“政策+案例”“数据+故事”等方式,运用全媒体手段进行广泛传播,增强宣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基层干部和广大企业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三是构建新型工业化叙事逻辑和话语体系。立足全球产业变革演进大势,构建新型工业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叙事基底,深入阐明新型工业化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鲜明提出中国立场、中国主张,形成既体现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