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评论文章指出,那些力争英国退出欧盟的人声称,此举会令他们的国家都更自由也更富裕。他们断言脱欧之后,英国可能很快与欧盟谈妥一项专属协定,可以在享受自由贸易优势的同时摒除作为欧盟成员国所产生的成本;与其他国家签订更有利的贸易协定;并获得摆脱烦琐欧盟法规所产生的巨大好处。但这,仅仅是种错觉。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脱欧成本巨不确定因素多
事实上,脱欧将为英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旷日持久且必定严苛的分离过程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和破坏,会抑制投资和增长。永久分离会减少贸易,外商投资和移民,从而对竞争力、生产力增长和生活水平造成负面影响。此外,「独立」还将剥夺英国对未来欧盟改革--包括单一服务业市场的最终构建--的影响力,这些都是英国本该从中受益的改革。
根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绩效研究中心的估算,英国因减少对欧盟贸易而产生的长期成本可能相当于GDP的9.5%,而外国投资下降的影响则可能超过GDP的3.4%。仅仅这两项成本就令脱欧的潜在收益变得微不足道。英国对欧盟预算的净贡献额,只相当于英国去年GDP的0.35%,而由于英国的劳动力和产品市场本来已是全球最自由之列,故摆脱欧盟法规所带来的好处也极其有限。
退出进程也将产生长期的不确定性,官方程序上这个「长期」指的是两年,但它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在上世纪80年代,格陵兰岛(5万人口)的退出谈判就花了三年时间,而且只存在渔业这么一个争议点。而英国这个拥有6,400万人口的欧盟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要退出,情况肯定会更为复杂。
此外,与英国签订的任何新经济关系协定都将需要余下的27个欧盟成员国达成一致。同时英国也不得不重新--而且是从头开始--与欧盟就50多项贸易协定展开谈判。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谈判时长损增长受政治约束
在此期间,英国的贸易规则和国内规章自然都悬而不决,投资和就业决策都将被推迟或取消,英镑滙价直线下跌。那些投钱支撑英国经常账户赤字--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达到GDP的7%--的外国投资者可能会推高对英国资产的风险溢价,而更糟糕的情况则是撤离。所有这些都将削弱经济增长,破坏政府的财政计划。
一旦协定签订下来,英国与欧盟和全球市场对接的渠道将恶化。在经济上,最少痛苦的选择是寻求像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那样成为欧洲经济区成员。尽管存在海关管制以及其他类似原产地规则这样的贸易壁垒,但这将提供一条进入欧洲单一市场(可选择退出欧盟农业和渔业政策)的近乎全方位的渠道。
但在政治上,欧洲经济区成员资格将是一项不公平的待遇,因为英国将必须在诸如消费者保护,环境和社会政策领域遵守单一市场规则和立法--而在制定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却不享有任何发言权。英国还必须向欧盟预算作出贡献,却无法享受任何支出返还。它还必须允许欧盟公民自由进入,这在政治上足以令大多数脱欧支持者苦恼不已。鉴于脱欧的关键动机是恢复该国所谓丧失了的主权,一场英国没有发言权却必须掏钱和服从的交易,显然让人难以接受。
欧盟掌主导权势必处处留难
如果像美国和中国那样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欧盟进行交易的话会受到最少的政治约束,英国将可以任意将吃苦耐劳且纳税的欧盟移民拒之门外,但欧盟也会反过来限制英国移民进出,一来一去就对英国人造成了两道伤害。
这种做法也将意味着欧盟对英国商品征收进口关税--包括10%的汽车出口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总部设在英国的金融机构将失去自由进入欧盟的权利。一旦英国丧失了通往拥有16万亿美元规模和5亿消费者的欧盟单一市场的全面路径,外国投资将下降。连类似瑞士到加拿大模式这类中转选项都比英国更具吸引力。
脱欧支持者声称英国可以签订专属协定,只选择那些有利于自身的规定。他们认为英国有谈判的优势,因为它从欧盟的进口额超过了出口额。但这也不过是种妄想。美国也存在与欧盟的贸易赤字,但也未能在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中占据支配地位。此外,英国对欧盟的出口占了自身GDP的13%,显然比欧盟对英国的出口(占GDP的3%)更要紧。
总之,主导权在欧盟手里--而且肯定会处处为难英国。其他许多经济参与者--德国的汽车制造商,法国的农民以及欧盟内部的各大金融中心--无不想阻挠他们的英国竞争对手。而欧盟各国政府都会想惩罚英国,因为他们知道与英国的「和平分手」将令反欧盟政党士气大涨,如法国极右翼国民阵线已号召要举行脱欧公投。
重订贸易协定英处谈判弱势
此外英国在与非欧盟国家的新贸易谈判上也很可能遭遇更严苛的条款。虽然英国将不会受到欧盟经济保护主义利益的束缚,但其更小规模的经济,很大程度上开放的市场,以及对达成协议的渴望都将削弱其谈判能力。事实上美国已表示不存在与英国谈判贸易协定的迫切意愿。而当前美国总统竞选活动中的保护主义基调表明,未来几年内都不会看到太多的贸易自由化举措。
考虑脱盟所产生的所有经济影响是相当复杂的。但底线很简单:离开欧盟只会让英国的境况变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