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济金融各领域掀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浪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给予资本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度定位,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为资本市场改革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为此,中国证监会成立了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领导小组,制订了资本市场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12个方面的重点改革任务,在顶层设计层面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研究和经验准备。随着证监会系统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正式开启。
资本市场改革总体方案
彰显市场化政策基调
此次改革紧紧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总目标,将市场化原则贯彻始终,在资本市场改革总体方案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彰显。
具有突出的市场化思维
8月25日,证监会召开会议研讨细化资本市场改革总体方案。方案的第一大特点就是市场化政策取向,明确提出要“实行更加市场化的制度安排,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把选择权交给市场”。证监会有关负责人也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敬畏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相信市场、依靠市场”。
资本市场历史上也曾经历多次改革,但是还没有哪次改革将市场化放在如此优先位置。可以说,坚定的市场化导向是此次改革区别于过往历次改革的鲜明特征,也是此次改革最令各方期待的政策基调。
强调市场机制作用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行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发行审核制度,发行人应充分披露使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确保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此外,科创板还实行市场化的发行承销机制,新股的发行价格、规模、节奏通过市场化方式决定,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定价能力,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询价、定价、配售机制。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自7月22日上市交易以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初步实现了改革预期。这不仅是科创板的成功,也是市场机制的胜利,科创板已经成为市场化改革的生动范例。
易会满指出,证监会将抓住科创板改革的有利契机,发挥好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此带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可以预见,科创板开展的成功增量改革将有效带动存量改革,大幅提升资本市场活力和韧性,充分彰显市场机制的巨大力量。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此次改革注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赋予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更大的操作空间,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增强市场的内在稳定性。
在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质量方面,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优化重组上市、再融资等制度,支持上市公司分拆上市试点。在中介机构能力建设方面,加快建设高质量投资银行,支持优质券商创新提质,鼓励中小券商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推动公募机构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在投资者保护方面,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集体诉讼制度,探索建立行政罚没款优先用于投资者救济的制度机制,推动修改或制定虚假陈述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相关民事赔偿司法解释。
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
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此次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补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短板,推进创业板改革,加快新三板改革,选择若干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允许优质券商拓展柜台业务。经过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更加健全,可以更好地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求,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着眼于市场建设全局
资本市场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内部关联性高,信息传递实时性强,对改革的系统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次改革坚持系统方法论,是对资本市场建设开展的一次系统工程。
当然,此次改革也绝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改革瞄准关系市场运行全局的基础性制度,扎实推进关键制度创新,弥补制度短板,真正抓住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牛鼻子”,有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