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经济研究》杂志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风险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金融供给侧改革与第七届金融风险论坛”在京举行。会议聚焦国内外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严峻背景下金融供给侧改革,关注我国金融风险年度状况和金融热点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裴长洪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概况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金融改革问题两方面介绍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他认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有四个,贸易便利化改革、投资便利化改革、服务业开放、政府职能转变。金融领域的改革要解决市场准入、经营许可、金融产品供给以及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成思从国家人均GDP的变化情况探讨宏观经济增长问题。他指出,当前经济增长的困境包括结构性问题、二元经济模式问题以及“倾总量、远价格”问题,金融政策改革是大趋势,建议重视金融价格,探索世界货币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吴卫星关注我国金融产品的设计问题。他指出,当银行间资金紧张、竞争程度高、银行监管更严时,银行往往会缩短理财产品的募集期,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随着募集期变长而下降,因此有必要用更好的方式披露金融产品信息,加强金融供给方的竞争,加大对投资者的教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易行健从国际视角揭示了经济增长、人口结构调整、财政状况、货币增长、金融机构的管理极限和行为对宏观杠杆率的影响。他认为,就金融市场结构而言,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降低宏观杠杆率的重要因素;就管理绩效而言,抑制市场的过度投机,提高政策管理水平也能够显著降低宏观杠杆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周晔说,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盈余管理和资本管理行为,资本充足率低的银行具有信号显示的动机,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强化了资本管理行为。相比于非上市银行,上市银行的资本管理动机和信号显示动机更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尹志超从理财、借贷和支付三个维度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家庭收入风险的影响。他认为,互联网金融参与能够显著增加家庭收入水平,增加收入的波动,同时提高了家庭收入单位风险的回报。互联网金融参与通过改变互联网销售行为、互联网经营行为、家庭创业行为、家庭投资理财行为影响家庭收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