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 - 政策法规宏观经济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 政策法规宏观经济 > 正文

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

2023-07-14 15:21:56   来源:江西省人民政府网   

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

(2023-2026年)

为深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制定《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简称“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按照省委决策部署,统筹发展与安全,以优势主导产业链为重点,以高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强化布局协同、龙头引育、创新引领、链群融合、要素聚焦,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增强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力争实现产业链现代化“1269”目标,即: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新能源、石化化工、建材、钢铁、航空、食品、纺织服装、医药、现代家具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打造电子信息、基新材料、锂电和光伏新能源、钨和稀土金属新材料、航空、炼化一体化和化工新材料6个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统筹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明显成效。

三、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安全发展。深化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链价值链迈向中高端。提升重要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品自给能力,增强发展安全性。

——坚持链群融合、扬长补短。坚持以链壮群、以群强链,促进链内、链间、链群协同发展。立足比较优势,聚焦短板弱项,系统推进强基础、固优势、补短板、锻长板,畅通产业链循环。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产业链能级整体提升。聚焦若干重点领域实施攻坚,积极推动一批优势细分产业链实现突破。

四、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12条重点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链。坚持整机和终端产品与基础材料、元器件联动,硬件制造、软件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一体发展,促进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聚力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汽车电子、虚拟现实(VR)、印制电路板(PCB)等细分产业链,培育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2万亿元。

有色金属产业链。坚持智能化、低碳化、集群化方向,前端强化矿产资源战略保供、中端提升冶炼和再生金属回收利用等工艺技术水平、后端延伸提升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战略资源保供和高效化利用,聚力发展铜、钨、稀土等细分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万亿元。

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坚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强化整车、整机与材料、零部件协同,创新引领与应用牵引并重,聚力发展汽车、电线电缆等细分产业链。鼓励各地依托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培育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8000亿元。

新能源产业链。坚持多元互补、有序开发,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布局,强化资源战略保障,提升资源绿色供给、综合利用水平,有序推动产能放大,聚力发展锂电、光伏等细分产业链,培育氢能、钠离子电池和其他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7000亿元。

石化化工产业链。强化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安全发展,坚持产品高端化、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制造智能化,积极推进炼化一体化延伸,聚力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氯碱深加工等细分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4500亿元。

建材产业链。坚持绿色化、高端化、多元化、集群化方向,强化与建筑、装配、装饰等中下游应用端联动协同,聚力发展水泥、建筑陶瓷、玻纤等细分产业链,培育绿色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新兴成长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4500亿元。

钢铁产业链。坚持高端化、低碳化、数字化方向,着力强化资源战略保供,优化物流渠道,推进工艺装备升级,实现绿色低碳高效发展,进一步调优产品结构,聚力发展优特钢,积极拓展钢铁制品。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500亿元。

航空产业链。坚持先进技术融合转化,强化整机、发动机、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联动发展,聚力发展教练机及直升机、民机、无人机等细分领域,协同提升航空服务、运输和临空经济发展,着力构建制造、运输、服务、临空经济“四位一体”产业体系。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500亿元。

食品产业链。坚持绿色、安全、健康、便利方向,强化种养、加工、仓储配送联动,聚力发展肉制品、禽畜制品、地方特色食品、预制菜等细分产业链,鼓励各地依托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打造细分领域特色优势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链。坚持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方向,以产业承接、自主创新、数字转型、品牌建设为发力点,聚力发展服装、棉纺、化纤、产业用纺织品等细分产业链,支持各地细分领域特色产业链升级发展。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600亿元。

医药产业链。坚持药品与医疗器械全产业链布局、项目招引与孵化培育并重,支持重点区域创建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强化产医互动,提升服务效率,聚力发展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等细分产业链,构建“医药+”融合发展格局。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

现代家具产业链。坚持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融合化方向,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聚力发展实木家具、金属家具、教育装备(校具)等细分产业链,支持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加快向现代家居延伸。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

(二)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南昌、吉安、赣州、九江等为主阵地,充分发挥京九电子信息产业带的集聚带动效用,提升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光电及通信、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吉安电子信息和信丰数字视听等产业集群水平,支持上饶、宜春、新余、萍乡等地特色细分领域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产业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

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以鹰潭为核心,上饶、抚州、赣州、南昌等为主阵地,进一步增强“世界铜都”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提升鹰潭市余江区、贵溪市、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饶市广信区、横峰县、山县,抚州市东乡区、临川区、金溪县,赣州市瑞金市等地铜冶炼及加工、铜基新材料制造、铜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等环节和领域技术工艺水平和集群能级,引导产业集群协作融合、一体发展,着力打造以鹰潭为核心,区域优势竞合、协同联动的国家级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

锂电和光伏新能源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宜春、新余、上饶等为主阵地,壮大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锂电和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光伏等产业集群规模实力,积极培育沪昆新能源产业带,增强集聚效用,带动赣州、南昌、九江、抚州、吉安等地细分领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做精做强,促进新能源制造、应用和储能一体化发展,构建多元化新能源产业格局,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锂电和光伏新能源先进制造业集群。

钨和稀土金属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以赣州、九江为核心,联动南昌、宜春、吉安等地,以推进赣州国家级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牵引,进一步提升龙南、大余、崇义、修水、武宁、靖安、吉安、赣县、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打响“中国稀金谷”品牌,着力打造赣州、九江“双核”引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钨和稀土金属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

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南昌、景德镇为核心,联动吉安、宜春、九江、上饶、赣州等地,用好国家航空产业发展和低空空域开放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抢占产业新赛道,深度参与全球航空制造业分工合作,加快推进南昌航空城、景德镇航空小镇等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南昌、景德镇“双核”引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

炼化一体化和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九江、景德镇等为主阵地,联动赣州、宜春、抚州、吉安、上饶等地,支持九江培育千亿级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提升永修有机硅、乐平精细化工、新干盐化工、会昌氟盐化工等产业集群能级,推动化工新材料企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炼化一体化和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

五、主要举措

(一)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升级行动,推动链长制协同高效运转。进一步健全产业链链长制运行机制,省级层面由省政府省长担任总链长,省政府其他省级领导担任各重点产业链链长,探索推行“链长+”“链主+”工作模式。推行“链长+链主”工作模式,建立链长与链主常态化互动机制,支持链主企业发展;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联动链上企业及时向链长反映重大发展诉求。推行“链长+园区”工作模式,链长指导市、县、园区融入全省产业链布局,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市、县、园区集中资源力量推进本区域产业链项目建设、企业培育、招商引资、补链强链,打造产业集群。推行“链主+基金”工作模式,组建省产业链发展基金,开展基金大招商、招大商;探索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机制,鼓励链主企业强化资本带动,引领产业链提能升级。推行“链主+平台”工作模式,支持链主企业联动链上企业完善技术、服务等平台体系,推动各类产业链创新机构和平台市场化运营,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链。

(二)实施规划布局引领行动,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落实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全省产业链研究,推动各地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发展特点,明确产业链发展主阵地、协作区功能定位,制定实施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举措。深化园区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发展实体经济主责主业,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强化区域分工和优势互补,推动具有产业链上下游和周边配套协作关系的市、县、园区一体化定位、差异化发展,打造一批跨区域的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引育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强化招大引强,动态优化更新产业链“四图五清单”,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100强和知名企业,积极招引“高大上”“链群配”项目,培育产业链群。建立重点培育清单,一企一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链主企业。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独角兽”“瞪羚”企业,提升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深入实施“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支持优质企业加快上市。鼓励中小微企业融入龙头和链主企业协作配套链条,形成产业链企业协作共同体。

(四)实施创新引领行动,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发挥作用、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实施产业链数字赋能行动,分类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园区数字化转型,支持建设产业大脑。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服务型制造业态,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促进产业链绿色发展,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大力开发和推广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和材料,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培育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支持企业运用安全工艺、技术、装备,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五)实施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促进产业链群协同发展。推进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引进和培育链主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细分领域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群链式化发展,梳理编制集群产业链图谱,一群一策畅通集群内部产业链微循环。深化产业链链间协作,建立健全线上线下常态化对接机制,每年组织开展一批产销、产用、产融、人才、技术等对接活动,推动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原材料类产业链与装备制造、消费品和电子信息等中后端应用类产业链融合。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布局分工,深化开放合作,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探索建立关键重要领域备份系统。

(六)实施资源要素精准聚焦行动,优化产业链发展生态。强化政策聚焦,各地、各部门要围绕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制定实施财政、税收、教育、科技、金融、就业创业、人才引育等支持措施。强化要素聚焦,综合运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产业链现代化指数、产业集群先进性指数和企业“亩均论英雄”等评价结果,合理配置资金、土地、水、电、气、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持续推进“赣服通”“赣政通”迭代升级,落实“一网选中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惠企长效机制,发挥省领导联点、驻企特派员等机制作用,积极帮扶服务企业,协调解决问题困难。发挥各类行业组织作用,促进产业链自主发展、规范发展。

六、组织实施

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产业链推进工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链长制工作的组织协调,牵头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抓紧研究建立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工作成效考核评价体系,编制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产业链现代化指数和产业集群先进性指数等评价指数体系。省直相关部门要把链长制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重要范畴,省统计局要研究建立产业链统计监测体系,各地要建立相应的产业链推进工作机制,树立“全省一盘棋”意识,形成抓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合力。各地、各部门要将支持产业链发展工作成效纳入本地、本领域年度考核范围。加大对推进产业链发展特色典型经验案例的发掘和宣传推广力度,营造抓产业链、抓制造业的共识和氛围。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