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投资步入2019年下半场,多地密集规划布局。
今年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但从投资结构来看,制造业投资增速仅为3%,与去年全年9.5%的增长相比,下滑幅度较大。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为4.1%,与以往持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形成明显差异。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稳增长压力。提振经济,最重要的是保证就业,寻找新项目、新动能迫在眉睫。”华东
地方集中上马246个重大项目
今年下半年经济发展的总基调,仍是“稳”字当头。进入8月,各地方纷纷集中上马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为稳定制造业投资添砖加瓦。
此后,其他地区陆续集中开工重大项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梳理,从8月初至
“从区域看,现在基建投资较大的是中西部。相较之下,东部在基建和城市建设等重大项目上启动早、投入多、基础好,如今已处于稳定发展的态势。而中西部前期基础较差,城镇和园区、企业之间距离较远,人口分布相对松散,现阶段对投资的需求相对更大。”徐长乐认为。
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各省都在铆足劲根据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尽可能挖掘潜力,做大做强,促进经济更快发展:“比如贵州,尽管产业基础差一点,但肯定要紧紧抓住大数据不放。这也将成为一个大趋势。”
高技术产业成投资热点
梳理各地下半年重大项目投资可发现,项目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的铁公基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转型升级阶段,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及更趋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很多企业在投资时处于犹豫状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部副主任、研究员卞永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较大,风险不小,企业短期内依靠自己的投资力量,很难快速获得回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吸引民间投资。一方面扩大投资,促进地方产业转型,拉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更多企业转型升级,相应的成本和风险也会下降,形成良性循环。”
在徐长乐看来,在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国内已经形成共识,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要着力围绕高科技发展的创新驱动、新生产方式和新技术革命方向等”。
央行助力改善民间投融资环境
让民间投资发挥更大作用,是稳定有效投资的政策重心所在。
央行立即响应。
业界普遍认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在我国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存在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推动降低融资成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多位专家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均强调,发挥稳投资成效必须带动民间投资,积极改善投融资环境。“民间投资更符合市场需求,对未来前景的把握也更准确。”卞永祖同时提醒,要增加有效投资,“投资一定要建立在经济补短板或为未来发展打基础的前提下,无效投资会加剧地方经济发展困境。”
“各地一哄而上,很可能会造成产业无序和过剩,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光伏是新兴产业,但过剩挤压了市场空间,最后导致我国最大的光伏企业尚德电力宣告破产。”徐长乐建议,各地除发挥自身优势之外,还要注意横向市场分析,“看看其他省市的发展潜力,市场需求有多大,充分论证后,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认识。”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