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密集部署推进重大投资项目开工复工。伴随重大项目的渐次启动,如何满足资金需求的问题也提上日程。连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提速、中央预算内投资接连加码。与此同时,为解资金之“渴”,多地纷纷设立专项融资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业内指出,在推动多路资金“输血”重大项目的同时,要强化“资金跟着项目走”,选准有效投资项目,把资金切实投向补短板、新基建等领域。
专项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加速输血
作为积极财政政策重要发力点的地方政府债券,进入3月以来发行明显提速。地方债尤其是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提速,将为不断扩容的投资规模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中诚信国际报告显示,截至
中央预算内资金也接连加码。记者从国家发改委网站获悉,仅3月以来,国家发改委就接连下达三批中央预算内投资,分别是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刘世虎17日表示,将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抓紧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对疫情重灾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急需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抓紧准备专项债券项目,支持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专项应急融资加速落地
记者
地方层面,为加快项目进度、解资金之“渴”,多地正纷纷设立专项融资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增长对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支撑作用。
郑州市发改委也先后联合河南省农发行、国开行设立“补短板稳投资应急专项”,加大对重点领域企业、补短板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目前已初步确定155个符合贷款融资条件的项目,总投资3076亿元,融资需求1161亿元。
湖南省发改委与国开行湖南分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的500亿元左右稳投资补短板强动能专项,对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暴露出的公共卫生防疫、应急管理和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项目,以及提升核心动能的重大产业、科技创新等项目重点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利率优惠。
在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和配套支持的同时,从中央到地方更加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例如,
须强化“资金跟着项目走”
“基建项目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基建投资增速的重要环节,应进一步拓宽渠道。”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建议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并强化对基建项目的支持力度;更大程度上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通过专项建设基金等措施对重大基建项目进行支持;灵活安排融资模式,提高民间资本和外资长期资本参与基建项目的热情,建立分层次的项目投融资对接机制,在下调资本金比例基础上,逐步将资本金比例的决定权更多地交给市场;鼓励商业金融机构通过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方式,解决投资项目资金压力较大问题。
业内指出,在央地多措并举推动多路资金“输血”重大项目的同时,要强化“资金跟着项目走”,选准有效投资,而不是大水漫灌。
在范若滢看来,要坚持经济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加快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和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呈现更为明显的市场化特征,为此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主体的投资自主选择,政府顺势而为。“在新基建的资金来源上,除了发挥政府投资的作用,也要灵活地调动民间投资、长期外资等多方资金参与。”范若滢表示。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