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紧要之年。《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近期江苏、浙江等多地公布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一大波投资千亿元级别的“超级工程”将加速推进。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快传统交通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交通新基建也驶入“快车道”,充电桩、智慧交通项目成为地方抓紧布局的要地,形成发展的新动能。
多个试点施工图浮现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和“风向标”。
据了解,去年10月、12月交通运输部分别确定了两批共34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近期多地相关方案陆续公布,试点工作加速启动。
作为指导江苏未来30年交通运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交通强国江苏方案》明确,到2035年,高快速铁路基本覆盖所有县级及以上节点。交通客货运输高效连接全国、全球,构建“高品质出行圈”,基本实现一日联通全球,半日通达全国,2小时畅行江苏全省,各设区市1.5小时抵达南京;构建“高效快货物流圈”,基本实现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货物经由江苏口岸直运主要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
根据《关于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建设高水平交通强省的实施意见》,浙江将全面推进“九网万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干线铁路网、现代公路网、水运网、航空服务网、轨道交通网、能源管道网、快递邮政网、综合客货枢纽和城乡绿道网,3年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万亿元以上。
安徽、四川等多地也已形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其中四川拟在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交通网、创新构建高原山区综合立体交通网、建立公园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有韧性的交通防灾减灾体系、探索面向车路协同的智慧高速公路体系、打造“交通+旅游”“交通+文化”融合新名片等6个方面开展试点。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交通运输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欧国立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对拉动经济发展具有更加明显的意义。
一批“超级工程”加速启动
重大工程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做好稳投资工作的“牛鼻子”。
浙江宣布将着眼打造一批能够在全国领先、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重大项目,专门谋划了“十大千亿”和“百大百亿”等重大工程。
据悉,“十大千亿”工程包括沿海高铁、环杭州湾智慧高速公路、杭州萧山机场综合枢纽、千吨级内河航道、杭州都市圈环线、洋山港区整体开发、宁波西综合枢纽、沪杭甬超级磁浮、沪甬跨海大通道、沪舟甬跨海大通道等,总投资超1.2万亿元。“百大百亿”工程则包括103个项目,总投资约2.4万亿元,涵盖公路、铁路、轨道、水运、枢纽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
江苏将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率先建成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例如,打造轨道上的江苏,到2035年,高快速铁路达到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在近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要重点紧盯投资规模千亿元以上大省以及百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来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加快建设进度。
他透露,交通运输部指导各地提前启动一批支撑国家战略实施、符合“十四五”规划方向的重大建设项目。在年度目标任务基础上,加大潜力项目储备,目前交通部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总投资8000亿元的新增储备项目库,只要资金保障到位马上可以开工建设。
交通新基建驶入发展“快车道”
“既要加快传统交通建设项目,稳住投资基本盘,还要推动交通新基建发展,形成发展的新动能。”吴春耕强调。
具体包括,三年内新建1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实施新一代全息感知与智能管控的智慧道路研究及试点,并逐步推广到长三角一体化辐射范围内的高速公路;开展洋山港铁公水集疏运+自动驾驶集卡物流体系建设,应用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也在按照交通运输部和四川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研究制定《四川交通“新基建”三年实施方案》,要求四川省交投集团提前谋篇布局,以基础设施数字化、车路协同、交通大数据中心等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试点示范项目,促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升级。
欧国立认为,智慧交通市场庞大,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城市化进程等使得在ETC、电子停车指引、电子自助付费等、智慧路侧停车、智慧停车场、立体停车库、共享停车、新能源充电桩等方面具有巨大需求,中国智慧交通建设已经是蓄势待发,有的则已经驶入“快车道”。2020年智慧交通将在基础设施智能化、生产组织智能化、运输服务智能化、决策监管智能化方面取得进展。
相关新闻:
上海版“新基建”来了,首批重大项目总投资约2700亿元
新华社上海
近年来,上海围绕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新型智慧城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建设,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和计算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布局,总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
从已交出的“成绩单”来看:上海市16个区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是扩大有效投资、赋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行动方案》明确了推进上海特色“新基建”的四大重点领域:以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网络”建设、以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平台”建设、以智能化终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终端”建设。
具体来看,未来3年,上海将高水平建设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表示,“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社会投资是主体。未来3年约2700亿元投资中,各级政府投资约600亿元,其余2100亿元是社会投资。
推进上海特色“新基建”,政府要引导、市场是主体、重大政策举措是保障。针对“新基建”建设中主要存在的“建不了、建不好、建不快、建不强”四方面问题,马春雷表示,上海将通过优化规划布局、加强指标要素保障、完善规范标准、支持建立“新基建”信贷优惠专项、进一步推动数据资源开放等,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新基建”领域,让“新基建”越用越强,越用越有价值。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