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汽车遭遇“成长烦恼” - 汽车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行业 > 汽车 > 正文

自主品牌汽车遭遇“成长烦恼”

2016-05-25 09:25:11   来源:   

2015年,中国汽车品牌终于结束了市场份额连续下降的尴尬。

进入2016年后继续乘胜追击,1~4月同比增长10.5%。然而,中国自主品牌是否真的已经实现蜕变,成为与外资品牌相抗衡的平等力量?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品牌汽车正遭遇“成长中的烦恼”。

喜忧参半

从今年前4个月情况看,自主品牌汽车可谓喜忧参半。数据显示,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环比下降16.15%,同比增长8.65%;1~4月销售同比增长10.51%。虽然今年4月份的销量形势不容乐观,呈现出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上来讲,销量还是在往上走的。1~4月份总销量超过10%的增长,说明国内消费者正在逐渐接受自主品牌,另外也表明了自主品牌在研发和品牌突破方面已经开始收到市场的反馈。

今年以来,自主品牌乘用车“一边是SUV、MPV的高歌猛进、一边是轿车的节节败退。从轿车市场来看,只有吉利汽车的帝豪进入了4月份和1~4月份的轿车销量排名TOP10。在轿车细分市场,自主品牌可谓颜面尽失。

1~4月,自主品牌SUV销量同比增长53.1%,市场份额提高了2.6个百分点,在SUV市场中占比57.9%。此外,自主品牌MPV也表现不俗,同比增长15.8%,市场份额高达91.6%。不过,在轿车市场整体式微的背景下,自主品牌轿车也出现了大幅下滑,同比下降19.6%,市场份额下降2.9个百分点至19.6%。从数据上来看,自主品牌与乘用车市场的整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且在不同车型市场上演了“冰火两重天”。在SUV市场与MPV市场的增幅及市场份额均跑赢大势的同时,自主品牌轿车销量的下滑幅度也远高于整体轿车市场,轿车市场的失利在相当程度上拉低了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增速。

如果再比较两个市场背景,就更加能够看清楚中国汽车品牌所面临的真实竞争状态。自主品牌之所以能够在SUV市场上披荆斩棘,主要原因是当前SUV市场的高速增长。另外,新产品上市周期过短也让自主品牌得益匪浅,而自主品牌在轿车市场份额下降,则是在整体轿车市场持续下滑的背景下的结果。

危机渐近

随着SUV市场爆发,自主品牌迎来前所未有的销量大跃进。如今,在销量规模和市场份额上已经与合资品牌并驾齐驱。

但是,随着井喷的持续,危机也在渐露端倪。

首先,自主品牌SUV单一维度的市场扩张已接近极限,长期以来,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主要是在次中端和低端两个档次市场。到目前为止,自主品牌的井喷式增长几乎完全来自前一个维度的扩张。也就是说,自主品牌的大跃进单纯依赖次中端和低端两个档次的市场空间增长。但这是一种无法持续的增长模式,自主品牌在车型竞争力上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冲击中端以上档次市场。

其次,现有市场的竞争环境正在快速恶化,狼多肉少,是造成现有市场竞争环境快速恶化的原因之一。进入“十三五”之后,汽车产业进入重大的转型期,将面对更加严格的能源、环境、交通的约束,自主品牌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再次,合资品牌正向次中端市场加速实施产品下沉。截至去年年底,次中端市场的合资车型已达13款。合资品牌的大举入侵,进一步压缩了自主品牌的市场空间,让原本恶劣的竞争环境雪上加霜,改变自主品牌目前状况已刻不容缓。

路在何方

刚吃下去的大餐还没来得及消化,市场已经拉响危机警报,自主品牌该从幸福的井喷中醒来了。如果自主车企不能做到对市场变化灵活应对,品牌竞争力下滑将无可避免。那么,中国汽车品牌怎样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一是目前自主品牌的质量、可靠性亟待提升,特别在ABS、安全气囊、发动机电喷系统、轿车主动安全系统等高精尖汽车电子领域,至今尚未取得突破。因此要着力提升品质,使产品的竞争从价格驱动阶段过渡到品质驱动阶段,从数量的扩张走向质量的提升。

二是自主品牌的发展应确立自己明确的目标市场,目前自主品牌汽车在细分市场的同质化竞争,抑制了研发能力的提升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该挖掘出新的差异化竞争力,重视渠道模式创新。

三是良好的运营管理、运营效率的提高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在市场不确定性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应该通过完善的订单管理,来提升配送效率、成本效率、供应链效率、市场反应速度。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品牌目前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涌现出来一些相对较为强势的品牌。此消彼长,当一部分强势自主品牌上涨之时,大批弱势品牌销量和份额却在下降。可以预料,未来三到五年,将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时代,自主品牌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将会继续加重,车企及时进行自我战略调整至关重要,将决定未来成败。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