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四大千亿级产业的实施意见 - 汽车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行业 > 汽车 > 正文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四大千亿级产业的实施意见

2018-09-10 11:00:43   来源:   

近日,河南安阳市政府发布精品钢及深加工等四大千亿级产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精品钢及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3100亿左右;至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5000亿元左右。其中第一项重点任务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

1.产业基础。

    目前,我市拥有专用汽车制造企业1家、汽车零部件铸造企业100余家,专用汽车产能1万辆,铸造规模40万吨左右,从业人员3万余人,形成了汽车铸件、汽车钢件、汽车型材、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传统燃油和新能源专用车制造产业体系。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216亿元,占全市比重6%。近几年,围绕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构想,着力推动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了定向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引进了浙江合众、陕汽两家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浙江合众(德力)新能源年产2万辆纯电动商用车、陕汽年产1万辆新能源专用车已开工建设。二是林州市围绕推动传统铸件向新型轿车零部件转型,相继开工建设了镁轮毂和铝轮毂升级项目,2018年形成100万只镁轮毂和300万只铝轮毂的生产能力。三是内黄县先后引进了6家电动车企业,其中2018年初4家企业建成投产,形成20万辆的生产能力,2家企业和一个配件园已开工建设。总体看,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蓄势待发的态势已经形成。

2.发展目标。

    2020年:“一区两园”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本市车企与国内外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合作日益紧密,技术研发、零部件制造、整车总装、市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拥有多款新能源客车或新能源专用车拳头产品。新能源高端商用车、专用车年产量达到40万辆,高档轿车镁轮毂、铝轮毂800万只,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产业协作配套体系趋于完善,安阳新能源汽车知名度初步形成。

    2025年:“一区两园”空间布局持续巩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新能源高端乘用车、高端商用车、专用车年产量达到60万辆,高档轿车镁轮毂、铝轮毂3500万只,高性能制动盘500万套,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3.发展路径。

    准确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坚持顺势而为、抢抓机遇、突出特色、形成优势的总体思路,实施重点突破。

路径1:做大做强整车龙头企业。集聚全市优势产业资源和要素保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握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趋势,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端化发展”。

    ——新能源商用车。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主平台,近期重点发展“城乡中巴、短途旅游、商务接待、轻型货运”等系列产品,全力推动合众、陕汽等一批项目建设,快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区域比较优势。远期瞄准国内优势地区和新能源商用整车龙头制造企业,着力加强与比亚迪、中通客车、宇通客车等企业对接沟通力度,争取在技术研发、整车生产、市场服务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新能源专用车。以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黄产业集聚区为主平台,近期重点发展“厢式运输、冷藏、城市环卫、城市警务、低速观光、工程车辆”产品体系,积极推动福龙马、德瑞博、盛宝、嘉翔等项目按期投产达产,快速形成规模优势,汇聚产业发展气势。远期加强与东风汽车、陕西通家、湖北新楚风等企业对接沟通力度,争取引进新能源专用车整车企业落户我市,构建物流车、环卫车、城市执法车、工程车为主的专用车生产体系。

    ——新能源乘用车。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内黄产业聚集区为主平台,近期着力加快合众、广马等骨干企业生产线建设,努力打造电池、电机、电控、总装等先进的核心制造工艺,重点发展纯电动高档轿车、城市多功能越野车(SUV)等高端产品,打造知名品牌,形成批量规模生产优势,巩固提升新能源乘用车基础优势。远期,加强与比亚迪、吉利、北汽、众泰、江淮等国内外整车生产成熟企业对接力度,力争引进整车制造企业落户我市,形成核心竞争力。

路径2:巩固完善零部件产业链条。以林州产业集聚区为载体,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动汽车零部件转型发展。

    ——巩固现有零部件产业技术优势。瞄准打造国内最大的高档轿车轮毂生产基地目标,充分发挥鼎鑫镁业、林丰铝业等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规模优势,加大与四川东方希望、浙江星辉、安徽建新对接力度。以林州凤宝、东方昀达、全成智能制造为主导,做精总成部件,重点发展高端重卡车桥、多功能变速箱、高性能制动盘。推动传统铸造企业入园、集聚、提升,实现传统零部件铸造向总成升级,再造发展新优势。

    图1、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

    ——构筑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核心技术链条。积极吸引具有技术优势的“三电”企业来安阳投资设厂,实现“无中生有”,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发展。近期着力加快北京世纪金沙江高性能动力电池、林州重机朗坤锂电池、金钟新能源锂电池、赋通锂电池正极材料、示范区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进度,夯实“三电”产业基础。远期,瞄准国内外“三电”核心技术前沿企业,在动力电池方面,着力加大与三星、LG、比亚迪等企业对接力度;在电机方面,着力加大与比亚迪、北汽新能源、上海电驱动、德洋电子等企业对接力度;在电控方面,着力加强与天津美装电子、联合汽车、江铃新能源等企业对接力度;在技术研发方面,加快能量密度高、制造成本低的新型高性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着力突破电池成组和系统集成技术,加快发展电池新材料、电池设计、高性能热管理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实现锂离子电池技术升级。大力发展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耐高温隔膜等产品,抢占新型电池产业发展制高点。夯实电池、电机、电控“三电”产业发展基础,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瓶颈。

    ——建设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基地。依托苏氏精密成型技术,在全国首家研制出适用于所有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整体底盘的基础上,加强与蔚来汽车、奇瑞新能源、众泰等知名公司合作,加快产业化推广应用进程。深化与“汽车百人会”合作,在安阳设立研发机构,大规模开展汽车轻量化材料、工艺及其它整车轻量化部件研发,建设全国知名的汽车轻量化产业基地。

    ——加快充电配套设施建设。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根据能源供应和土地资源情况,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总体规划,构建支持充电设施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中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系统。支持各类型充电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企业在全市布局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加快形成多层次的充电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充电服务模式创新,支持“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等新模式与新业态在全市范围内发展,鼓励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应用,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形成充电服务领域“安阳模式”。

路径3: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公共服务领域为突破口,加快各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优先在人流密集商业区、特色公交线路及新开辟线路推广应用,推动各级政府、公共机构、国有企业逐年加大新能源汽车采购规模,完善多元化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和引导市民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鼓励租赁共享商业模式。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应用,构建车联网、充电网、停车网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共享平台,探索租车、用车、充电、还车信息互联互通以及便捷支付的新型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模式,并在公务出行、充电、停车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加快物流快递推广应用。出台纯电动物流车便捷通行政策,给予便捷通行等各方面保障。制定新能源专用车物流快递领域应用示范方案,实施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纯电动专用车示范项目,支持本地品牌新能源物流车率先在物流快递领域推广应用。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推进货运车辆技术升级,鼓励创新“互联网+”等货运新形态。

路径4: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搭建交流平台。统筹全市制造业资源,加强本地冷轧板材、汽车轮毂、车桥、电池、汽车轻量化用材、电子电器等产品与新能源骨干企业技术对接,提升新能源汽车制造用材本地配套比重。走出一条“制造成本最小化、配套企业精准化、生产制造便捷化、辐射带动最大化”的良性发展轨道。支持组建安阳新能源汽车行业协会,建立以推广应用责任单位、示范区域、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专家组为主体的沟通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引导研发、设计、测试、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机构集群发展。

    ——筑牢技术支撑。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完备的技术支撑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创新机制。

    ——人才体系支撑。依托安阳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引进相关高端人才,培养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依托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技师学院培养相关的产业工人,为产业的发展夯实基础。(全文链接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