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4%,比3月份回落3.1个百分点。之前的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曾创下4年多来的新高,这也使得不少人对4月份工业数据能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抱有期待。不过,最终公布的数据却低于各界预期。
事实上,从多个工业产品分项数据和能源生产角度来看,4月份工业生产其实并没有总体数据显示的那么弱,多种重要产品产量甚至明显高于3月。不过与此同时,重要的工业品——汽车的产量依旧不尽人意。
4月份数据显示,当月汽车产量仅为202万辆,勉强维持在200万辆的水平以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如果排除春节长假因素和1~2月合并统计的影响,这一数据创下了2016年7月以来的新低。
受基数偏高影响
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比上月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乍看上去很可能被认为是当月工业生产疲软。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从同期公布的各类主要工业品产量数据来看,4月工业生产相比3月并不弱。
例如,数据显示,4月钢材产量为10205万吨、日均钢材产量为340.2万吨,均显著高于3月份数据(3月钢材产量9787万吨、日均产量315.7万吨);4月日均水泥产量为711.5万吨,这一数字足足比3月(日均579.7万吨)高了131.8万吨。此外,4月份10种有色金属、乙烯、原油的产量和加工量均高于3月或与3月持平。
不过,由于去年同期基数偏高,使得4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并没有如同上月那样强劲。去年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曾达到7.0%的年中最高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去年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仅为6.0%。这样的错位也导致今年3月、4月的工业增速出现较大差异。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开工旺季错位导致的高基数、4月开始的制造业增值税税率下调使得部分生产和采购被提前到3月,都在拖累4月的工业增加值增速。”
与此同时,4月份汽车产量创下了近年来的月度新低。数据显示,4月汽车产量为202.0万辆,同比下降15.8%。其中,轿车产量79.7万辆,同比下降18.8%。与今年3月数据环比,4月汽车产量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
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近年来月度汽车产量的最低纪录出现在2016年7月,当月汽车产量为197.8万辆,跌破200万辆大关。如果不考虑1~2月合并统计及春节因素,此次公布的月度汽车产量已经逼近了上次产量的“底部”。
至于较低的汽车产量是否对4月份的工业走势产生拖累,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5月15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汽车生产的影响有多大”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由相关的专业司局作一个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