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汽车行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车企对汽车零部件有降价的压力,而且车企对供应商开发速度要求提高了,这些反而会给国内零部件企业带来机会。”9月初,凯众股份新任董事长杨建刚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凯众股份前身为黎明化工研究院旗下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桑塔纳国产化进程中,黎明化工研究院获得了上汽大众桑塔纳的底盘悬架系统减震元件——聚氨酯缓冲块订单,由此跟着这款“神车”进入了汽车零部件领域。
据了解,杨建刚当时参与了桑塔纳聚氨酯缓冲块项目科研报告的撰写,他亲身经历了中国汽车产业从桑塔纳国产化到自主汽车品牌崛起,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快速发展的历程。在他看来,当前汽车行业产销下滑的背景下,中国零部件企业在新四化领域仍能迎来机遇,与此同时,中国零部件企业有必要进行全球化布局。
起步与增长
“我们第一个产品原先是打算做大众桑塔纳的后缓冲块,这是从国外引进的项目,上汽大众当时在做国产化,我们技术和设备都具备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未通过大众德国总部的认可,后来我们转变方向,做了前缓冲块。”谈及进入汽车零部件领域的经历,杨建刚回忆称,凯众股份进入桑塔纳供应商体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据杨建刚介绍,桑塔纳聚氨酯缓冲块项目当时是黎明化工研究院(2012年改名为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现为凯众股份第二大股东)研究和试生产的项目,自己参与撰写了科研报告,但该项目迟迟未获得大众总部认可,这期间恰逢黎明化工研究院进行改制,需要拿出真金白银对公司进行增资的员工,渐渐对这个项目产生了疑虑。但最终,凯众股份转而通过拿下聚氨酯前缓冲块订单,进入了桑塔纳的供应商体系。
资料显示,黎明化工研究院是原化学工业部综合性研究院,始建于1965年,是根据我国国防建设的需要,由北京、上海、天津和沈阳化工研究院的相关研究室在青海组建而成,主要从事化工新材料和化学推进剂及其原材料的研究开发。1984年搬迁至河南洛阳,1999年由原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国有独资企业,2012年改制并更名为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而凯众股份的创始团队也来自于黎明化工研究院,资料显示,上一届董事会中,凯众股份董事长杨颖韬、董事杨茂良、董事侯瑞宏、董事刘仁山、董事杨建刚均曾在黎明化工研究院任职,其中,杨颖韬曾任黎明化工研究院聚氨酯部部长,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借助于创始团队材料研究的专业背景,再加上中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进入汽车零部件领域之后,凯众股份的减震业务迅速打开市场,于2003年开始全球供货马自达6车型后缓冲块。随后,凯众股份逐步增加在减震元件领域的产能、产品布局,于2008年获得通用汽车GAMMA全球平台缓冲块项目。2018年,凯众股份的减震元件销量突破3200万件。
据凯众股份人士介绍,在减震元件聚氨酯缓冲块领域,凯众股份上半年在国内新能源车产量前十车企中的市场份额合计为44.5%,超过了主要竞争对手,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而在传统燃油车上,凯众股份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
值得说明的是,凯众在2000年左右涉足踏板业务,在2006年建立了第一条轻量化踏板生产线,供货上海汽车荣威750车型。目前,凯众股份踏板年出货量超过200万套,其主要客户为上汽乘用车、吉利汽车等。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