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球海工市场已经收官,尽管从订单成交量上来看,这是一份并没有太多惊喜的答卷,但是表面平静的市场之下实则暗流涌动。国际能源转型之路再次面临直行还是转弯的抉择,美国能源政策发生重大转向,油价在多重因素下波动加剧,海工船舶市场供需两端依然乐观,船东投资意愿在增强,绿色船舶技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一、没有惊喜,订单之外更多因素需要关注
(一)订单成交:市场小幅波动,成绩符合预期
今年上半年的海工市场可谓波澜不惊,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共成交海工订单数量83座/艘、金额99亿美元,以金额计算同比下降32%,虽然订单总量同比回落,但是如果放在过去5年来看,这个成绩总体符合市场预期。
由于海工市场订单相对少,单个船舶订单价值量大的特点,一艘船舶订单可能会对总体成交金额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市场的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从具体船型拆解来看,FPSO订单的减少是造成全球市场订单下降的主要原因,今年上半年全球仅成交2艘FPSO,金额约4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明显(去年上半年成交5艘FPSO,仅巴西国家石油公司2艘FPSO订单金额超过80亿美元,导致去年基数较高)。海上风电船舶表现稳定,在订单数量上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是铺缆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上半年成交6艘,一些新兴船东正在通过订购新船积极进入该领域。其他船型表现各异,三用工作船成交11艘,同比增长29%、穿梭油船等船型市场持续复苏,同比增长明显,平台供应船、起重船、运维母船等其他船型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
(二)订单之外:动荡格局下需求活跃,船厂负荷饱满,船价延续上涨态势
上半年国际油价总体在70美元/桶左右小幅震荡。年初,在美国一系列能源新政的影响下,市场担心美国增产导致油价承压。4月份OPEC+重启增产计划,计划逐步恢复原油产量,油价一度跌破60美元/桶。6月,受以伊冲突影响,全球原油运输要道霍尔木兹海峡一度面临被封锁的风险,国际油价大幅飙升,但随着两国达成停火协议,国际油价迅速回落。
从海工装备的利用率和租金来看,上半年典型海工船舶利用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自升式钻井平台利用率仍然接近90%,三用工作船、平台供应船利用率稳中有增。6月份,全球自升式钻井平台平均租金10.8万美元/天,浮式钻井平台平均日租金30.4万美元/天,较上月均小幅下降,但从长周期来看,当前的租金水平仍然处于历史高位。
上半年海工船舶价格相对坚挺,依然延续上涨趋势。在克拉克森统计的21种细分海工船型中,14种海工船型均同比均保持了上涨趋势,其中12种船型同比实现了两位数涨幅,另外7种船型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大型三用工作船船价涨幅明显,250吨系柱拉力三用工作船同比上涨34.5%,4500载重吨平台供应船同比上涨13.3%。从产能侧来看,船厂手持订单仍然保持高位,全球船厂平均手持订单保障系数3.87年,未来几年都将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船价上涨的基础仍然较为坚实。
二、船东预期持续改善,出手更加稳健
从船东投资来看,随着油价的回升和海工船舶市场需求的持续改善,船东业绩也在持续回暖,但大规模的订单潮并没有出现,目前船东投资仍然比较稳健,多数订单背后有确定的项目或较为乐观的市场预期在支撑。具体到各个国家和船东来看,从投资金额来看,意大利位列全球首位,海工船东Saipem选择中国船厂建造浮式生产储卸油船(FPSO)船体,该艘FPSO将部署于能源巨头埃尼位于印度尼西亚海域的Kutei North Hub天然气项目。日本船东则全部投入到海上风电领域,订购3艘风电运输船、1艘起重船以及1艘铺缆船,今年上半年,日本政府通过《可再生能源海洋区域利用法》修正案,允许在专属经济区内建设海上风电项目,大大释放了其国内海上风电开发的潜力,一定程度上为日本船东投资订船提供了信心。希腊船东重新回归海工市场,订购船型主要为铺缆船和穿梭油船,其订购的穿梭油船也已经与Petrobras锁定了长达15年的海上油田运输长约。其他国家方面,巴西船东投资10艘平台供应船,背后是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日益增长的海洋油气开发需求在支持。韩国船东投资建造1艘铺缆船。新加坡船东投资建造6艘平台供应船、1艘铺缆船。
国内船东投资仍然较为活跃,投资金额虽然不大,但是投资数量位居全球首位,共投资建造船舶15艘,包括海洋调查船、起重船、铺缆船、大件运输船、三用工作船以及平台供应船等。从船型结构的变化来看,在风电领域,国内船东对于风电安装船的投资陷入沉寂,而运输和铺缆船舶投资活跃,这也反映了国内海上风电设备出口需求的增长和大型铺缆船舶领域的短板。另外主要服务于油气领域的三用工作船以及平台供应船国际需求增长明显,相关船型的投资信心也在逐渐恢复。
三、直行还是转弯?在分歧中寻找新平衡
(一)全球能源格局发生新变化
2021以来,全球海工市场完成了触底回升,重新进入上升通道,其宏观背景是全球能源格局发生转变为市场带来的结构性需求。过去几年地缘政治冲突日益频繁,能源成为各国博弈的筹码,“北溪”管道遭袭、红海危机、伊以冲突等让各国日益强烈的体会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推动油气供应多元化以分散风险成为题中之义,欧洲寻求新的能源来源,由此推动了拉丁美洲、西非、亚太等地区海洋油气项目的开发,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也延续了温和上涨的趋势。
从今年上半年的形势来看,当前全球能源格局很有可能正在发生一次新的转变。特朗普当选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强化其在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其能源政策重点也由清洁能源向传统化石能源转向,全球能源格局供需格局正在悄然变化。一是在清洁能源领域全面收缩。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废除多项气候相关行政令,并调整清洁能源领域补贴和税收优惠措施。二是持续扩大传统能源的支持力度,包括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优化能源开发和审批流程、恢复和扩大LNG出口等措施,7月生效的“大而美”法案开放了联邦土地与海域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并允许油气行业进入阿拉斯加,削减企业石油与天然气开采特许权使用费等。三是以能源为手段扩大美国影响力。欧洲方面,美国也敦促欧盟购买价值3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消除贸易顺差。在与日本、韩国、印尼等国家的关税谈判中,能源出口也是美国的主要诉求之一。
从历史规律来看,每一次能源格局的改变大概率会打破现有市场均衡,重塑利益格局,进而对全球海工市场都带来深远的影响。从正面的视角来看,美国重新回归化石能源,国内海洋油气开发需求增长,势必带动相关海工装备需求的回升,这是有利于市场的一面。从负面的角度来看,在全球油气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各主要产油国竞相扩大产量,追逐市场份额,可能导致供需失衡,进而压制油价,低油价下海洋油气项目的可持续性将面临挑战,一些新兴国家的海洋油气开发项目可能因为油价或者出口需求的减少面临风险。
(二)传统能源:FPSO/FLNG市场潜力十足
从过去几年的订单来看,FPSO/FLNG等高端海工装备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以手持订单金额计算,FPSO/FLNG在全球海工订单中合计占比已超50%。风电相关船舶虽然增长迅速,从数量上来讲不少,但是在价值量上与油气装备的“含金量”相比还是有差距。
从潜在FPSO/FLNG的分布来看,克拉克森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潜在FPSO/FLNG订单134艘,主要位于西非、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潜在订单数量分别为33艘、31艘、29艘。巴西市场无疑已经成为各国必争之地,潜在订单高达15艘,巴西石油公司2025-2029战略计划预计总投资额为1110亿美元,其中773亿美元专门用于勘探和生产,并计划扩张FPSO船队,预计运营产量将从2025年的410万桶/天增长到2029年的450万桶/天。
(三)新动能:从低碳到零碳,海工领域减排的紧迫性日益提升
从替代燃料海工船舶数据的变化来看,克拉克森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海工领域新订单的40%、手持订单的35%都采用了替代燃料(包含燃料预留解决方案),海工领域中绿色船舶的市场占比迅速提升。围绕着海工船舶的减碳、降碳,行业上下游开展了若干积极尝试。一是围绕现有海工船舶,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海工船舶实现从低碳到零碳的过渡。例如挪威康士伯海事与英国船东Bibby Marine合作打造全球首艘全电动调试服务运营船,该船搭载了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容量高达25兆瓦时,可实现24小时纯电力运行;马来西亚MISC的FPSO新概念也在开发中,有望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近40%;SBM Offshore的NearZero FPSO概念获得ABS批准,采用了全电动上部模块、封闭式火炬、碳捕获等技术,温室气体排放减少高达 80%。二是面向未来海工新兴领域,探索推出了一系列全新概念和解决方案。例如马来西亚油服公司云升控股Yinson Production和日本船东K Line Energy Shipping联手开发浮式储存和注入装置,用于欧洲碳捕集及封存项目。阿拉斯加本土能源公司PacificH2与Aleut达成合作,计划在阿拉斯加的阿达克岛(Adak Island)开发浮式绿色氨生产设施P2XFloater,通过风电制氢并合成氨,年产约20万吨可再生氨用于出口。MODEC与TOYO联合设计了蓝氨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旨在利用伴生气并储存蓝氨。
从国际海事规则的角度来看,采用绿色燃料的解决方案也是船东应对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下的必然选择。根据欧盟的要求,今年400 GT 以上的近海船舶开始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数据,2027年开始5000 GT 以上的近海船舶将被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届时海工船东将需要购买碳配额。从目前全球海工船队总量上来看,400总吨、5000总吨以上的海工船舶分别占到了全球海工船队的80%、16%。研究机构Spinergie的数据显示,若按照碳价为100欧元/吨来计算ETS成本,预计平台供应船每年将额外支出约50万欧元,重型起重船每年的成本可能超过110万欧元。如果碳价进一步上涨,船舶合规的成本压力将进一步上涨。
能源转型与变革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而且由于涉及利益因素过多,也必然充满了曲折和反复,直行或转弯的变化以后还会出现,少数国家的能源政策转向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面前是个别现象。从长期来看,能源的绿色低碳是大势所趋,不过海洋新能源不会自然而然的成为市场的主流,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来提升其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