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lphaliner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全球前30大集装箱港口吞吐排名与分析报告。
数据显示,尽管面临贸易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等多重挑战,全球前30大港口上半年总吞吐量仍同比增长4.6%。
中国港口继续领跑
在前30大港口中,中国(含香港、台湾)共有11个港口上榜: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青岛港、广州港、天津港、香港港(中国香港)、厦门港、北部湾港、高雄港(中国台湾)、日照港。
中国港口上半年总吞吐量达1.7亿TEU,同比增长6.9%,创历史新高。尽管美国对中国征收高达145%的关税,中国通过积极拓展欧盟、东南亚、非洲和拉美等其他市场,有效维持了总体货量水平。在全球前十名港口排名中,中国占据6席。
其中,上海港保持稳定增长,以2706万TEU的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一。宁波舟山港紧随其后位列第三,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05万TEU,同比增长9.9%。
深圳港以10.8%的增速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大型港口,吞吐量1720万TEU,全球排名第四。青岛港和广州港在第二季度表现甚至优于第一季度,延续稳健增长。
在前30大港口中仅两个港口出现同比下滑:香港及高雄。长期表现不佳的香港港2025年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再降3.4%,为跌幅最大的港口,全球排名从第11位跌至第15位,首次被欧洲安特卫普-布鲁日港超越。
东南亚与印度港口表现突出
新加坡作为全球转运枢纽,继续稳居全球第二,吞吐量 2171万TEU,同比增长 7.2%。
马来西亚的丹戎帕拉帕斯港表现最为亮眼,同比增长15.4%,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大型港口。该港因“Gemini合作机制”被定为远东-欧洲航线的核心枢纽。据CEO马克·哈迪曼透露,Gemini的货量目前已占该港吞吐量的约60%。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另一大港巴生港仅录得2.9%的增长。
印度方面,那瓦席瓦港吞吐量达387万TEU,同比增长15.2%,今年2月,该港孟买集装箱码头(BMCT)二期完工,新增240万TEU容量,预计到2027年总容量将超1000万TEU。
其西海岸竞争对手蒙德拉港虽未公布4-6月数据,但主要终端运营商APSEZ报告称2024/25财年(4月-次年3月)集装箱流量增长20%,该港目前处理印度全国45%以上的集装箱货物。
欧洲与美国港口走势
欧洲第三大港汉堡港在经历多年下跌后终于迎来反弹,上半年同比增长9.3%。增长主要来自远东地区(+10.7%,尤其是受关税转口带动的马来西亚、印度和中国),以及波罗的海市场(+20.8%,以丹麦、芬兰和波兰为主)。
其中,挂靠1万TEU以上船舶数量大幅增加50%,2.4万TEU以上船舶更猛增30%。不过,该港吞吐量仍未恢复新冠疫情前水平。
美国主要西海岸港口洛杉矶/长滩港(LA/LB)吞吐量增长7.5%,达970万TEU,创2022年以来1-6月最高纪录。报告指出,这是由于美西拥堵缓解,而红海危机导致东海岸航线周期和成本上升,促使货主回流。
东海岸的纽约/新泽西港(NY/NJ) 增长4.9%,吞吐量达440万TEU,增速低于美西。7月,为规避关税政策,两大海岸均出现大规模进口货量,但LA/LB增长仍显著高于NY/N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