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油价犹如坐上“过山车”,持续上演大跌大涨行情,令市场陷入迷茫。分析人士认为,当前油价走低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无关,主要是市场供过于求及美元走强所致,若这些压制因素不改变,国际油价近期将继续在低位徘徊。
2016年开年以来,在全球供应过剩的大背景下,国际油价迎来黑暗期,一度跌破每桶30美元。其中,20日油价大跌,纽约油价收于每桶26.55美元,创下2003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随后两天,油价连续反弹。不过,到25日油价又大幅回落。受产油国减产言论提振,油价26日再度大幅回升,纽约油价收于每桶31.45美元。
市场人士指出,此番原油市场剧烈波动主要由技术性操作引发,持仓者又到了一个空头减持、多头增持的翻转时点,需要油价改变前期走势,去迎合投机商新的操作需要。但长期来看,真实的供需基本面和美元走势依然是决定油价的最重要因素,这也是自2014年下半年起,国际油价步入下行周期的根本原因。
首先,从供需基本面来看,尽管油价已低于很多原油生产商的生产成本,大多数生产商仍顶着亏损压力继续生产。目前欧佩克没有减产,而是要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争夺市场份额。此外,页岩油革命也令美国的原油产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需求。油价下跌后,甚至连美国的原油需求也未见起色。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当前国际原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失衡程度相当严重,这一差距今年还将会继续拉大,直到2016年底才有望开始恢复平衡。
其次,随着美联储去年12月中旬启动加息,美元持续对其他货币走强,美元升值降低了以美元计价的原油的投资吸引力。美元走强使得欧洲、亚洲的消费者需以更高价格购买原油,也导致需求进一步缩小。另一方面,一些产油国货币相对美元贬值,意味着以美元计算的开采成本降低,从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油价。
摩根士丹利近期的报告指出,供过于求令油价跌破每桶60美元,但从每桶55美元跌至每桶35美元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走强。世界银行26日发布最新一期《大宗商品市场前景》报告,将2016年国际油价预期从之前的平均每桶51美元下调到每桶37美元。
在此轮国际油价波动中,中国因素被频频提及。对此,不少华尔街人士认为,当前持续打压油价的主要因素并未消失,原油市场受到恐慌情绪影响,但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无关系。
美银美林全球经济研究联席主管伊森·哈里斯认为,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有些过分担忧,即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在世界范围内看,依然是高增速。
从各大国际机构的预测来看,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虽然可能进一步放缓,但基本不存在“硬着陆”风险。
高盛集团首席运营官加里·科恩认为,中国正积极推动经济增长向消费驱动转型,但经济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指望消费马上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是不现实的,国际社会需要逐步适应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