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伊马仕撰文指出,世事如棋日日新,正如布兰特期油在2011至2014年上半年期间,长期徘徊每桶100美元之上,谁有想过转眼间跌至27美元,并把欧元区消费物价指数(CPI)压至负数?那么,现在布兰特期油重返50美元,对欧元区物价及央行货币政策,又将带来什么转变呢?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简单来说,CPI主要以按年变幅呈现,这亦就是魔法所在。自2014年7月迄今,布兰特期油已经连续26个月(包括本月)录得按年跌幅;但只要布兰特期油价格维持于每桶50美元水平,按年变幅最快于下月(即9月)便能扭跌为升。
去年9月至今年8月布兰特期油平均约44.2美元,按年跌31%;假若布兰特期油今后12个月维持于50美元水平,由于基数的关系,期间便能录得按年升幅平均约15.1%,2017年1月的升幅更可高达44.1%。如此,欧元区通胀达标真的不是梦。
过往当油价由按年下跌转向按年录得升幅,甚至连续录得按年增长,皆能刺激欧元区CPI上行,反之亦然。这效应于2008至2011年尤为明显。故此,绝不能忽视“低基数”的影响,或许真能有效催谷欧元区通胀向上,甚至达到中期目标2%的水平。届时,难道欧洲央行又学美联储般谋搬龙门,上调通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