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重大决策措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逐步优化,投资质量持续提高,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固定资产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作用更加明显,结构更加优化,质量更加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 15.6%[1]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1953 — 1980 年,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0.7% ,建成一批国家工业化必需的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化学及国防等基础产业项目,保障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步入正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投资增速明显加快, 1981 — 2012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1.1% 。党的十八大以来,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投资结构持续改善,投资质量不断提高, 2013 — 2018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0.7% 。
投资的快速增长拉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也扩大了生产能力,拓展了居民生活空间。 70 年来,投资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 1978 年全国资本形成率为 38.9% , 2011 年升至 48% ,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峰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发掘内需潜力,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动力协调驱动转变。 2018 年,全国资本形成率为 44.9% ,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32.4% ,有效投资与消费升级良性互动的局面正逐渐形成。 70 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有效拓展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已成为拥有全部工业门类、 200 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制造业大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实现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投资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二、产业投资趋于合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一)第一产业投资稳步增长,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1953 — 1977 年,第一产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 611 亿元,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 10.7%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开,第一产业投资焕发新生机。 1982 — 2018 年,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 18.1% 。第一产业投资的较快增长,极大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 2018 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10 亿千瓦,比 1949 年增长 1.2 万倍;耕地灌溉面积达 6810 万公顷,比 1949 年增长 3.3 倍。
(二)第二产业投资成绩斐然,制造业生产装备水平更加先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建设了 156 项工业骨干工程,开展了以国防工业为重点的“三线建设”,大规模引入先进装置和设备, 1953 — 1977 年,全国第二产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 3283 亿元,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 57.4%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基本形成。改革开放后,第二产业投资活力有效释放, 1982 — 2018 年,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长 19.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新动能, 2013 — 2018 年,全国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 9.6% ,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 16.8% ,制造业投资呈现出结构加速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有效推动制造业装备水平不断升级,向中高端迈进。
(三)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带动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发展的重心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带动第三产业投资稳步较快增长。 1982 — 2018 年,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 20.4% ,增速比全部投资高 0.6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稳步上升,在投资中的引领地位日趋巩固。 2018 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 59.3% ,比 1982 年提高 13.3 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投资高 22.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发展壮大,带动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2018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 52.2% ,比 1978 年提高 27.6 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迅速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不断加固
(一)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综合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迅速修复了被破坏的运输线路,恢复了水陆空交通, 1953 — 1977 年,交通运输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 840 亿元,先后建设了青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首都国际机场、京沪铁路等重大项目,改变了落后闭塞的交通面貌。 20 世纪 90 年代后,国家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交通运输业投资快速增长。 1996 — 2018 年,全国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 16.7% ,全国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二)公共设施领域投资大幅增加,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70 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共设施领域投资持续增加, 2004 — 2018 年,全国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 23.3% ,显著改善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2018 年末,全国城市实有道路面积超 80 亿平方米, 1978 年仅有 2 亿多平方米;建成城市排水管道 64 万多公里, 1978 年仅有 2 万公里;城市供水、燃气及集中供暖条件大幅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更加舒适方便。
(三)信息产业投资效果突出,网络强国基础增强。本世纪初,移动互联网兴起,我国抓住产业发展的风口期大力投入, 2004 — 2018 年,全国信息传输业投资年均增长 5.8% 。 2013 年,国家出台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大力支持城乡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投资,截至 2018 年末,全国接入网络基本实现光纤化,光缆线路总长度稳居世界第一,全国光网城市全面建成,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在全球领先,建成 4G 基站 372 万个, 5G 网络建设已全面启动。随着信息传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互联网新经济蓬勃发展,我国在通往网络强国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四)能源产业投资成效显著,能源保障持续加强。新中国成立后, 为解决能源供应能力不足问题,国家优先发展能源工业, 1953 — 1977 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能源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 947 亿元。改革开放后,能源工业投资进入飞速发展期, 1982 — 2018 年,全国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长 15.4% ,亿吨煤炭生产基地神东矿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酒泉千万千瓦级风力电场、秦山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能源工程项目建成使用,能源产业生产设备和装置水平显著提升,能源供应能力大幅提高。 2018 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近 38 亿吨标准煤,比 1949 年增长 158 倍,水电、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
四、区域投资有序发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1964 — 1980 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国家累计投资超 2000 亿元开展“三线建设”,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约 40% ,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建成了一批铁路、石油、机械、电力等项目,有效改善了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薄弱的状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作为改革的先行地区和开放的前沿地带,东部地区投资率先发力, 1983 — 1996 年,东部地区投资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 25.6% ,占全国投资的比重由 1983 年的 47.3% 升至 1996 年的 60.2% 。自 1999 年起,中央出台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先后做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投资增速明显加快。 2000 — 2018 年,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1.5% ,西部地区增长 22% ,东北地区增长 16%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区域增长极蓬勃发展。 2014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催生出区域投资发展的新空间。 2018 年,“一带一路”政策涉及的 18 个地区投资合计增长 4.5% ;长江经济带覆盖的 11 个省市投资合计增长 9.3%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推进,北京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投资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在完善“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总体发展战略的同时,海南自由贸易区(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群、国家级新区的建设蓬勃发展,区域投资发展呈现新格局。
五、住房和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城乡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一)住房保障工程大力推进,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正在形成。上世纪 50 — 70 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城镇以单位为主体、农村以农户为主体,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住房。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 1995 年起,为更好地保障城乡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居住条件,国家开始实施安居工程,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截至 2006 年末,全国经济适用住房累计竣工面积超过 13 亿平方米,有效解决了约 1650 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2008 年,全国启动棚户区改造,截至 2012 年,中央及地方政府棚改累计投资超过 4000 亿元,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 1260 万户。这期间,在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地震影响区,大力推进了危旧房改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驶入快车道, 2014 — 2018 年全国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共开工 2912 万套;截至 2019 年 3 月,完成农村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 600 多万户,有效满足了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需求。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住宅建设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房地产开发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 1987 — 2018 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 99 万亿元,年均增长 24.8% 。 2018 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达 97938 个,比 1987 年增加 95432 个,房屋施工面积达 822300 万平方米,比 1997 年增长 17.3 倍。住宅投资快速发展,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1983 — 2018 年,全社会住宅投资年均增长 17% ,其中农户住宅建设年均增长 10.9% 。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新中国成立初的平房、筒子楼已经转变为现代化的具有独立卫生间、厨房、淋浴、供暖、供气、供水设备等的成套住宅,无数家庭“住有所居,安居宜居”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六、新动能投资亮点纷呈,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异军突起
(一)高技术产业投资呈现新亮点。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产业结构开始朝着高端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2013 — 2018 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 16.9% ,增速比全社会投资高 6.2 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 15% ,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 5.4 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 20.3% ,增速比全部服务业投资高 8.2 个百分点。目前,我国航空航天、卫星导航、智能手机、计算机、电子通讯等部分高技术产业已形成了体系完整、配套齐全、能力强大的产业生态系统,走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
(二)科研领域投资出现新变化。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我国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累计支出超 9 万亿元,年均增长 11.4% 。科研相关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2013 — 2018 年,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速达 18.7% 。其中,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 30.4% ,专业技术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 12.8% ,研究和实验发展业投资年均增长 11.9% 。一批基础科研能力建设、重大科技建设项目纷纷落成,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全超导非圆截面散裂中子源研究平台、“上海光源”线站等科研设施已验收启用。
(三)绿色节能投资成为新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保投资快速增长,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发展转变。 2013 — 2018 年,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年均增长 31.4% 。 2018 年,中央财政投入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约 2555 亿元,全国完成造林面积 707 万公顷,已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74 个。清洁能源投资持续增长, 2013 — 2018 年,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在内的新能源投资年均增长 13.8% ,比全部电力生产投资增速快 7 个百分点。
七、民生领域投资大幅增长,人民生活环境条件显著改善
(一)教育投资快速增长,教学条件明显改观。 70 年来,我国教育投资建设成就突出,为国家实现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2 — 2018 年,全国教育投资年均增长 18.3% ,保持了较高水平。截至 2018 年末,全国已建成各类学校近 52 万所。为保障教育公平, 2013 — 2018 年,中央及地方累计投入 5426 亿元,着力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2018 年末,改善工程中竣工校舍面积已达规划建设面积的 98.3% ,教学设施设备采购完成 99.7%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二)卫生投资不断增强,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健康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条件。 1982 — 2018 年,全国医疗卫生领域投资年均增长 20% ,基本医疗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2018 年,全国有医疗卫生机构近 100 万个, 1949 年仅有 3670 个。其中,医院数量达 33009 个, 1949 年仅有 2600 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840 万张,比 1949 年增加 837 万张。已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近 3 万个,提供养老服务床位 746 万多张,城乡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三)文化旅游投资持续扩大,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推动文化及相关领域投资持续增长。 2013 — 2018 年,全国文化及相关领域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 18.1% ,其中文化艺术业投资年均增长 10.5% ,创新多元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旅游经济持续繁荣,景区投资建设大步前进。 2013 — 2018 年,全国公园和旅游景区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 27.8% 。
八、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扩大再生产活力和动力增强
改革开放前,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居绝对主导地位,其他主体投资比重较低。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各种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被激发,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投资“百花齐放”的格局逐步形成。 2018 年,我国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投资占 28.6% ,股份制经济投资占 30.1% ,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 34.6%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 4.5% 。 2003 — 2018 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 22.4% ,比全社会投资高 2.8 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由 2003 年的 38.1% 升至 2018 年的 62.6% ,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70 年砥砺奋进, 70 年春华秋实。我国投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扩大再生产促进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整个经济循环,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合理扩大有效投资,持续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投资质量,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注: [1]1981 年之前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为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 1981 年及之后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