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发表鲜祖德署名文章:中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 宏观数据宏观经济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 宏观数据宏观经济 > 正文

人民网发表鲜祖德署名文章:中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2020-01-06 10:19:00   来源: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振兴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制造业作出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对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和五年前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分析,我国制造业承载压力、砥砺前行,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制造业发展稳步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制造业提质增效稳步发展,国际影响持续提升

 

  五年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效抵御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制造业实现了稳步增长,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制造业发展总体平稳,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018 年末,我国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有 327 万个,比 2013 年末增长 45.2% ,年均增长 7.7% ,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 94.8% ,比 2013 年末提高 1.3 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资产总计过百万亿,比 2013 年末增长 32.1% ,年均增长 5.7% 。制造业企业产出效率显著提高,盈利状况得到改善。 2018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人均营业收入比 2013 年提高 20.8% ;营业收入利润率为 6.6% ,比 2013 年提高 0.6 个百分点。

 

  产业体系健全,行业构成多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制造业的 31 个大类行业、 179 个中类行业和 609 个小类行业我国均有生产,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200 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2018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中增加值居前的大类行业依次为电子、汽车、化工、电气机械、石油加工、建材、钢铁、通用设备和农副食品加工,形成了装备制造、原材料和消费品多元行业齐头并进的格局。

 

  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据联合国工发组织数据, 2013—2018 年,世界制造业年度增速在 2%—4% 区间徘徊,美国、日本及欧元区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增速基本位于 -1%—3% 区间,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增速也多在 4%—6% 区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年均增长 7.4%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继续成为推动全球制造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制造业影响力扩大的同时,产品竞争力也在不断上升,五年来,机电产品出口增速一直保持高于总体水平的增长态势,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升,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正逐渐转向中高端的技术领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制造业领域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成效显著,行业供求矛盾得到缓解,经营状况明显好转,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取得实质性成效。 2018 年末,有原煤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 2556 个,比 2013 年末减少 47.7% ;其中,年产量 90 万吨以下的小型原煤生产企业 2237 个,比 2013 年大幅减少 2290 个。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法人单位数为 2.2 万个,比 2013 年末下降 42.0% ,从业人员数下降 47.5% ,占全部制造业比重下降 1.2 个百分点,是制造业大类行业中降幅最大的行业。钢铁和煤炭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也持续快速回升,逐步向合理区间回归。 2018 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比上年提高 2.4 和 2.2 个百分点。

 

  企业杠杆率下降,单位成本降低。 2018 年末,规模以上制造业资产负债率为 55.66% ,比 2013 年末下降 1.18 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纤维制造等行业下降 3 个百分点以上,分别降至 62.44% 、 62.26% 、 59.60% 。降成本效果继续显现。 2018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比 2013 年下降 2.1 元。

 

  新动能快速成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我国制造业发展逐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动能快速成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2018 年我国 “ 三新 ” 经济增加值占 GDP 的 16.1% ,其中制造业 “ 三新 ” 经济增加值已达数万亿规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量。

 

  先进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比重明显上升。 2018 年末,规模以上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分别为 3.4 万个和 13.3 万个,比 2013 年末分别增长 24.8% 和 12.2% ;资产总计增长幅度均在 50% 以上,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分别比 2013 年提高 4.0 和 4.5 个百分点。劳动力和资金向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的转移步伐加快。 2018 年末,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比 2013 年提高 3—5 个百分点,资产总计占比提高 6—7 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积聚壮大,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引擎。 2018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企业有 6.6 万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 17.7% ,比上年提高 3.3 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21.2% ,比上年提高 3.5 个百分点。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领先,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 30% ,生物和新材料产业分列第二、第三位,占比均在 15% 以上。

 

  新兴工业产品释放增长潜力。 2018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达到 55.0 万项,比 2013 年增长 56.3% ,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和高端信息电子产品成为新增长点,符合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的新产品不断涌现,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年产量分别达到 120.2 万辆、 13.4 亿部、 18.3 万套和 308.8 万架。

 

  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高耗能制造业比重下降。 2018 年末,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皮革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法人单位有 6.4 万个,比 2013 年末减少 5000 多个,从业人员下降 29.5% 。规模以上石油、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压延等高耗能行业法人单位有 7.1 万个,比 2013 年末减少 6000 多个,从业人员下降 26.5% 。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制造业科技成果丰硕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为中国制造插上了腾飞翅膀,企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带动了科技产出的量质齐升。 2018 年,我国首次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 全球创新指数 ” 前二十强, 2019 年又进一步提升至第十四位,中国创新指数连续 4 年攀升。

 

  创新投入力度继续加大,企业研发能力明显提升。 2018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中有 R&D 活动企业个数占比为 29.2% ,比 2013 年大幅提升 13.5 个百分点; R&D 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 5.7% ,比 2013 年提高 2 个百分点; R&D 经费支出年均增长 9.5% ,远超同期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速。

 

  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大幅增加。 2018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为 91.6 万件,与 2013 年相比,年均增长 11.3% ;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 106.2 万件,年均增长 26.5% ;发明专利境外授权增加到 9.6 万件,比 2013 年增长了 4 倍,年均增长 31.8% 。

 

  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新的科技成果为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制造业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许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铁动车组已成中国靓丽名片,走出国门;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和通讯设备产业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多次蝉联全球超算 500 强榜首;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北斗导航进入组网新时代。中国制造正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攀登新高峰。

 

  民营经济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活力

 

  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迎来全方位政策支持,完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和负担、加强权益保护等政策密集落地,极大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吸纳就业主体地位增强。私营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 2018 年末,私营制造业企业户数达到 279.7 万户,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为 85.5% ,比 2013 年末提高 11.5 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 55.3% ,比 2013 年末提高 7.9 个百分点;资产总计比 2013 年末增长 48.9% ,占比提高 3.9 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私营制造业企业户数达到 22.71 万户,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比重为 64.4% ,比 2013 年末提高 7.1 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数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 42.2% ,比 2013 年末提高 5 个百分点;资产总计比 2013 年末增长 41.4% ,占比提高 1.9 个百分点。

 

  以民营为主的小微企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有效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2018 年,新开业小微制造企业 38.0 万户,比 2013 年增长 62.3% 。在 2018 年新开业制造企业中,小微制造业企业数量占比达到 99.9% ,从业人员占到 93.7% ,资产和营收分别占到 85.8% 和 84.6% 。

 

  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新的区域增长极快速成长,逐步形成了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竞争有序、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东部发达省份提质升级,中西部地区绿色崛起,区域发展协调有序推进。东部地区积极促进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引导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区域发展步入了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阶段。 2018 年,有超过六成的规模以上制造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聚集在东部地区,高技术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引领发展优势明显。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绿色崛起格局正在形成。 2018 年末,中部、西部地区制造业法人单位数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单位数的比重分别比 2013 年末提高 2.0 和 1.6 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比分别提高 1.1 和 0.5 个百分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取得成效,区域发展定位更为清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积极进展,疏解非首都功能、蓝天保卫战、产业转移升级等政策有序推进,规模以上制造业法人单位数占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由 2013 年末的 6.2% 下降为 2018 年末的 5.7% ,从业人员数由 2013 年的 6.6% 下降至 2018 年的 5.6%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持续发力,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 2018 年末,长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制造业单位数占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超过 50% ,比 2013 年末提高 2.5 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数占比提高 2.3 个百分点。

 

站在历史与未来交汇的新起点上,我们要以更加奋进的姿态,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原文链接: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0/0103/c1004-31533883.html )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