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国民经济做了一次高质量“体检”,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统计数据支撑。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国民经济的一次“全面体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普查机构按照国务院和国务院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部署,精心组织、奋力作为,广大普查人员无私奉献、艰辛努力,广大普查对象踊跃参与、积极配合,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取得重大成果,达到了“查实数据、摸清家底”的目的,为科学决策和制定规划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也勾勒出五年来中国经济无惧风雨、砥砺前行的壮丽画卷,昭示着未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高质量完成
经济普查对象覆盖从事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由于普查对象数量庞大、经营情况复杂,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被称为“和平时期的最大社会动员”。为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在普查方法、数据采集、执法监督、质量保障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实践创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方案设计、单位清查、现场登记、事后质量抽查、汇总评估等各项普查任务有序完成。一是普查方法科学。采取“地毯式”全面清查、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方式,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制定详尽的业务流程规范,确保普查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二是创新普查方式。扩大联网直报单位范围,全面使用手持移动终端( PAD )采集数据,实现普查数据生产全过程电子化、网络化,提高普查工作效率。充分运用部门行政记录,积极应用“五证合一”改革成果,减轻了调查对象的负担。三是强化执法检查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机制,加大普查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了 31 名义务监督员,全程参与事后质量抽查工作,确保普查源头数据质量。四是实行全过程数据质量控制。实时监控普查数据采集、上报,加强入户数据核实与业务指导,开展源头数据自查与抽查。实施经济普查史上规模最大的事后质量抽查,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仅为 1.09% ,为历次经济普查最低。
总的看,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国民经济做了一次高质量“体检”,获得了极其宝贵的海量数据,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统计数据支撑。通过这次普查,一是摸清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二是了解了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形态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三是掌握了全部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状况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查实了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产品产量、服务活动;四是全面准确反映了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培育壮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新进展。
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对比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可以发现,五年来我国在经济规模、结构调整、市场活力、创新动力、区域协调等方面呈现诸多积极变化,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迈向高质量发展步伐更“稳”、姿态更“优”、后劲更“足”。
五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砥砺前行。 2018 年,我国修订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19281 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 18972 亿元,增幅为 2.1% ;约合 13.9 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 16.2%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 30% 左右。
五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协调性趋于增强。全国上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工业生产迈向中高端。 2018 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分别比 2013 年( 2013 年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提高 4.5 和 4.0 个百分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2018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53.3% ,比第二产业高 13.6 个百分点。 2018 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 1716.1 万个,比 2013 年末增长 111.6% ;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 740.9 万亿元,增长 114.8% 。
五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跑出“加速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主体活力、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2018 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 2178.9 万个,比 2013 年末增长了 1 倍。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8 年末,私营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达到 84.1% ,比 2013 年末提高 15.8 个百分点;私营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占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比重为 29.1% ,提高 3.2 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新动能快速崛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创新引领作用增强。 2018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研发经费支出比 2013 年增长 55.7% ;专利申请量增长 70.7%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 81.1% ,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为 38.8% ,比 2013 年提高 2.2 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2018 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 6.6 万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 17.7% ;从事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法人单位 216.0 万个,比 2013 年末增长 2.7 倍。 2018 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价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21.2% ,比上年提高 3.5 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向好,民生之本更加稳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措并举增加就业岗位,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2018 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 38323.6 万人,比 2013 年末增加 2721.3 万人,增长 7.6% 。第三产业就业“蓄水池”作用凸显。 2018 年末,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 21067.7 万人,比 2013 年末增长 28.9% ,占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重达到 55.0% ,对全部新增从业人员的贡献率高达 110.3% 。新兴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 2018 年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 2013 年末增长 84.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增长 84.0% 。
五年来,我国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格局优化重塑。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各地区比较优势有效发挥,东部地区引领作用明显,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不断显现。 2018 年末,东部地区拥有法人单位 1280.2 万个,占全国的 58.8% ,比 2013 年末下降 0.5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 492.9 万个,占 22.6% ,提高 0.1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 405.8 万个,占 18.6% ,提高 0.4 个百分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成效不断显现。 2018 年末,京津冀区域拥有法人单位 243.1 万个,比 2013 年末增长 90.5% ;长江经济带区域拥有法人单位 886.0 万个,增长 84.0% 。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普查显示,我国经济“家底”更加厚实,发展成色更足,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明显,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重要特质突出。从普查数据也不难发现,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不高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我们既要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也要清醒认识到内外挑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形势。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举措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坚持稳字当头,扭住稳的关键点,找准进的切入点,做到“稳”与“进”相得益彰。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有效运用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熨平经济波动。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财政、货币、就业、区域等政策协同、传导和落实机制,增强前瞻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组织开展“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切实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
坚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多措并举促进居民增收,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以高质量的供给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落实好降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等政策,积极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电力、电信、油气等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运营。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着力深化财税、金融、产权、要素、国资国企等关键领域改革,把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开放也是改革,要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降低关税总水平,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
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精准发力打好三大攻坚战。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加大资金投入,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确保脱真贫、真脱贫。组织实施好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统计支撑。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压实各方责任。
坚持保供稳价扩就业,有效保障基本民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要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积极扩大猪肉进口,发挥好储备调节作用,保障市场供应。要稳定就业总量,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用好 1000 亿元稳岗就业基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促进灵活就业。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
(原文链接地址: http://www.xingshizhengce.com/xsbgt/202001/t20200113_537972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