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双碳”创新蓝图——专家热议加强科技引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热点焦点 - 冶金网-首页-钢材 薄板 不銹钢 炉料 生铁 铁矿石 价格 行业分析 出厂价格 市场价格 宏观政策 进出口数据

热门关键字:钢材 炉料 不锈钢 铁矿石 板材

010-65123585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焦点 > 正文

共绘“双碳”创新蓝图——专家热议加强科技引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1-09-28 08:06:55   来源: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题:共绘“双碳”创新蓝图——专家热议加强科技引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新华社记者张泉、董瑞丰

  如何推动能源和工业行业低碳转型?如何实现能源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变革?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6日举行的2021中关村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来自能源、工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实现碳中和,要从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和固碳‘三端发力’,‘技术为王’是鲜明特征。”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表示,“一盘棋式”组织全国研发力量,建立技术联盟,明确责任体系,开展技术攻关,支撑产业先进性,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力。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涉及能源结构、工业交通、生态建设等各领域,迫切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其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说。

  侯建国表示,要拿出一张路线图,解决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问题;提出一批新理论,突破降碳固碳的原理问题;攻克一批新技术,解决减排增汇的工艺和装备问题;记好一本收支账,解决碳源碳汇的监测核算问题。

  “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工业转型是关键,需要实现能源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变革。”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张玉卓说。

  张玉卓表示,要有序减碳,确定碳排放的顶点和峰值,从国家层面研究能源结构;大力发展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促进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树立全民低碳意识,汇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科技合作,主动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发起国际科技合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低碳化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认为,通过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等路径,可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

  如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源头以风光等新能源为主、多元能源发展协调互补,输送侧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和配电网,使电网可观、可测、可控,并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同时,结合物理、化学储能(热)及氢能技术,强化“身边取”和“分布式”能源方式,提高中东部地区能源自给率。

  “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由中国科学院主办,聚焦“碳中和科技创新路径”,旨在厘清“双碳”目标下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路线布局,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跨领域综合交叉,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技术体系。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var currentPage = 0;//所在页从0开始var prevPage = currentPage-1//上一页var nextPage = currentPage+1//下一页var countPage = 1//共多少页//设置上一页代码if(countPage>1&¤tPage!=0&¤tPage!=1) document.write("上一页");//加首页首页else if(countPage>1&¤tPage!=0&¤tPage==1) document.write("上一页");else document.write("");//循环var num = 20;for(var i=0+(currentPage-1-(currentPage-1)%num) ; i<=(num+(currentPage-1-(currentPage-1)%num))&&(i"+(i+1)+""); else{ if(i==0) document.write(""+(i+1)+""); else document.write(""+(i+1)+""); }}//设置下一页代码 if(countPage>1&¤tPage!=(countPage-1)) document.write("下一页");//加尾页尾页else document.write("");</script>

关于我们 | 钢铁知识 | 资讯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导航

主管单位: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寺北里5号楼3层 京ICP备0505873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096号

版权所有:冶金工业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86-010-65123585 电子邮件:info@metal.net.cn